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中国食品报网】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63%

科技带来营养美味

飘着麦香的新鲜面条,酸笋味弥漫的螺蛳粉,口感酥脆的果蔬片,肉感十足的植物蛋白手撕肠、素鸡块等新型植物蛋白肉产品,以及可以食用的指甲油……这是5月29日记者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三届农科开放日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分会场上看到的。“琳琅满目的食品加工”公益科普活动,吸引了欲对食品科技一探究竟的近200名消费者。

科普提升健康生活指数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横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领域,是沟通城乡、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与农业产值之比接近2.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7.5%,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3%。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党委书记康威表示:“加工所高度重视公益科普活动,希望能够将多种多样的农业知识、科技知识展示给公众,激发出全社会热爱农业、崇尚科学、积极创新的活力与力量。”

夏日的阳光将参加科普活动的小朋友的笑脸照得喜气洋洋。活动现场一隅,在一棵大树下进行的《食物的奥秘:走进添加剂的魔法世界》科普讲座,吸引了小朋友和其他参加活动的消费者驻足聆听。为什么辣条滋味十足?为什么糖果色彩斑斓?为什么果汁中的果肉可以悬浮不下沉?这些深入浅出且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常识,激发了参与者的热情。原来这都是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如色素能为食物带来彩虹般的颜色,名字中带有“颜色”的如β-胡萝卜素、叶绿素盐类、红曲红、辣椒红等。专家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参与者对食品添加剂有了科学的认知。

《认识隐形的“杀手”——真菌毒素》的科普知识讲座,让人们了解了真菌毒素的产生、种类以及对人类生活、粮食安全等方面带来的危害。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发霉的筷子和案板是否存在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土榨花生油营养价值是否更高、更安全?水果坏了一点,削去坏的部分,还可以吃吗?专家表示,黄曲霉毒素在欧盟分类标准中为一级致癌物。体内黄曲霉毒素如果达到1毫克/千克以上就可诱发癌症,而这相当于1吨粮食中1粒芝麻大的黄曲霉毒素。

通过科普,让更多人了解食品营养和安全的相关知识,以此不断提高人们健康生活幸福指数。

科技创新助力农产品高附加值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生鲜农产品动态保鲜与冷链物流、产地初加工、小麦制粉、低温榨油、冷却肉加工、传统食品工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制粉、榨油、榨汁等关键核心装备实现了从依靠引进向自主制造转变。

在实践科普课堂,许多人在农产品加工所高大宽敞的食品加工车间,现场观摩小麦品质评价与面条批量生产线,品鉴多种多样的美食新产品。由以花生蛋白、豌豆蛋白等植物蛋白为主要原料,利用高水分挤压技术制备的植物蛋白手撕肠、素牛肚等植物基肉制品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据现场科研人员介绍,这是农产品加工所“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调控创新团队”研制开发的新型植物蛋白肉系列产品。该团队创建了国内外首个植物基肉制品加工过程精准调控可视化平台,开发出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新产品,引领了植物基肉制品加工产业发展新方向。产品通过创新设计挤压工艺与设备,可一次性完成熟化、拉丝、成型、调色、调味等诸多集成工序,生产效率高。产品具有类似动物肉的纤维结构,蛋白质含量高达30%(湿基)以上,是一种适合国人消费习惯的高蛋白低脂肪营养健康食品。

另外,在农产品加工所科技力量的加持下,网红食品螺蛳粉,大枣、苹果等农产品加工生产成果蔬脆片、原味枣干片等高附加值食品,市场前景看好。

“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将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重点任务,构建全国一盘棋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与基础原始创新,实现技术装备自立自强。重点研发符合国民营养和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文章链接:http://www.cnfood.cn/article?id=139952521381370675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