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术动态

十年冷板凳换一个国家科技大奖,你行吗

导读:
    9日,“高大上”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89岁的核物理学家于敏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不过,千万别以为只有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才能拿到国家级的科技奖,“男神”、“大叔”科学家也可以哦,快来看看吧……





 
    【年轻人能不能往中间坐一坐?】
    你知道么,在人民大会堂这样的“高大上”的会场里,获奖人可不是按照级别和资历落座的。
一个月前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听取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情况汇报,当时有发言者提出,一些科学奖项的评价标准不仅包括学术成果,还包括“德”,甚至还要考虑“历史贡献”,因此太年轻的得奖者总觉得“镇不住”。
    这时李克强立刻说,“那就需要创新文化!”他说,科技人员不是历史人物、政治人物,科技创造发明是主要的评价标准,“什么时候我们能改一下排位传统,让学术水平出众、科技成果丰硕的年轻人也能往中间坐一坐?”
就连会上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公报,获奖人的排名顺序依据都是名字背后的科技贡献,而不是年龄大小,或是级别的高低。
    今年,年轻人可不少。
    以今年所有奖项的第一完成人统计为例,不管是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38岁的高会军教授,国家技术发明奖的获得者赵东,还是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王进,都是同一奖项获得者中年龄最小的,是70后。王进更是踩着70后的尾巴,年仅35岁。
    如果把名单扩大至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还可以看到“85”后。根据中国青年报记者的统计,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中,年龄最小的分别是1985年出生的方坚鸿,1985年出生的陈冬赟,以及1988年出生的于镳。
    【为什么总是“一群老爷爷来领奖”】
    不过,你千万别以为这么金光闪闪的大奖全归年轻人哦。事实上,国家科技奖的主力军还不是青年。
    据统计,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为53.7岁,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仅占7.43%,40岁以下的只占2.06%。
    有了上面这组数据,你就会明白35岁的王进为什么会不适应了。
    在1月8日奖励大会的预备会议时,王进发现,房间里一大半人的头发都是花白的,顿感“压力山大”。他悄悄躲在会议室后方,当主持人特意提到他“最年轻”时,王进“既自豪,又觉得不好意思,有点格格不入,大家都是四五十岁,有的六七十岁,我才30多。”
    在过去近20年里,最小的获奖者估计都会“不好意思”。
    来自《1985~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据统计及分析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在过去近20年,有关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的174个项目第一完成人的统计中,平均获奖年龄是58.68岁,年龄最大者87岁,最小33岁。
    据说,最高科技奖得主年龄平均七十多岁,最高九十多岁。甚至“老迈”得超过了诺贝尔奖,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55.4岁,物理学奖的平均获奖年龄为52.7岁,生理和医学奖的平均获奖年龄56.5岁。
    所以,也难怪,每年到国家科技奖颁奖时,大家总有“一群老爷爷来领奖”的印象。
    【“更新换代”要加快】
    成就出得早,不代表奖励拿得早。
    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选教授26岁处于第一个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等到50多岁以后,反而获得越来越多的荣誉。
    当然啦,科技奖励总比科研成果滞后,诺贝尔奖也不例外。电影《美丽心灵》原形约翰·纳什早在1950年的博士论文中就提出了“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但他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则是44年后的事。
    不一样的地方是,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是基于一个具体的成就,中国最高科技奖则更侧重于科学家的自身经历,是否主持过大型工程、他的研究及成果是否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所以,科学家年龄越大,经历就越丰富。当然,因为要经过层层选拔,所以可能还涉及到论资排辈的问题。
    我国的著名科学家有哪些?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陈景润……
    至于国外的创新人物代表,历史课里是牛顿,电脑里是比尔盖茨,手机上就是乔布斯和扎克伯格了!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的“国家科技大奖获得者”会是谁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