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所内要闻

国家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真菌毒素大会在京召开

    2016年6月29日,国家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真菌毒素大会在京召开。国家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牵头、10家副理事长单位、15家常务理事单位、33家成员单位和44位个人成员共同组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戴小枫所长任理事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罗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王述民、国际真菌毒素学会主席Antonio F. Logrieco博士、国际真菌毒素学会秘书长Rudolf Krska博士、日本菌物学会主席ShoheiSakuda博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教授、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杏忠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刘阳研究员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开幕式。
    戴小枫所长在讲话中指出,2013年在财政部、农业部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有幸首批进入创新工程试点单位,组建有生物毒素防控创新团队,致力于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真菌毒素防控研究,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真菌毒素学会在华联合研究中心,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为预防控制和政府管理提供了科学与技术支撑。此次牵头成立国家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并召开第一届中国真菌毒素大会,得到了国内业界的大力支持,也吸纳了国际真菌毒素防控研究领域顶级专家的参与,这既是对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在真菌毒素研究与防控方面取得的进步、成绩的肯定,也是国家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下一步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力量。
    他表示,此次组建国家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并召开第一届中国真菌毒素大会,希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相互交流、学习,集全国之力,围绕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大宗粮油作物田间、收获、贮藏、加工等环节,整合国内研究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开展粮油真菌毒素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控制技术研究,促进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减少真菌毒素带来的粮食损失、经济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
    罗斌副主任表示,真菌毒素污染是食物和饲料中最突出的质量安全问题之一,是全世界共同关注和需要攻克的难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真菌毒素防控工作,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大专项中对真菌毒素污染的筛查识别、跟踪评价与关键控制技术等方面都做了相应部署,推动协同创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此次倡导成立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并召开第一届全国真菌毒素大会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领域一件大好事,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真菌毒素综合防控技术的“合作研究、联合攻关、成果共享”构建了一个长效合作机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真菌毒素防控科技交流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
    王述民副局长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油料作物研究所、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真菌毒素防控研究领域先后主持了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一系列重大专项,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真菌毒素全产业链防控和脱毒理论与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真菌毒素防控效果。在“十三五”开局之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携手全国真菌毒素各领域的专家团队和企业,创立国家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是我国真菌毒素防控科技界的一大盛事,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团队、平台、信息等优势,以国家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为平台,构建协同创新、合作开发机制,促进全方位合作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第一届中国真菌毒素大会围绕“减少中国食品中的真菌毒素,保护消费者健康”的主题,就食品和饲料中真菌毒素及其产毒菌污染现状、形成与调控机理,脱毒、检测与监测、防控技术和毒性研究进行了深入研讨。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等,具有强毒性和致癌性,且污染广泛。为应对真菌毒素带来的严重危害,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制定了相应的限量标准和法规。此次大会是继201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办国际真菌毒素大会后又一次真菌毒素领域的学术盛宴,充分展示了我国两年来在真菌毒素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形成与调控机理、防控脱毒等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贡献和杰出成果。

国家真菌毒素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真菌毒素大会开幕式

国家真菌毒素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真菌毒素大会会议现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