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科研进展

新常态下 农产品加工业要走转型发展之路——访农业部党组成员杨绍品

    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保障国民营养安全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记 者: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作为链接一三产业的关键一环,农产品加工业在新常态下承担着怎样的任务?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目标是什么?
    杨绍品:当前,我国农村改革不断释放红利,消费升级不断创造加工品需求,科技创新不断强化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夯实基础,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
    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强大动力。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农业提质增效,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加工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促进农业向种养加销一体化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结构布局;为农业注入资金、技术、设施等要素,提升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构建多业态多功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环节多层次增加农业效益。二是有利于农民就业增收,充分发挥其上联生产、下联市场的作用,缓解农产品卖难和价格波动的问题,促进农民分工分业,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利益链和就业链,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增收。三是有利于农村繁荣稳定,引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将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提高农村资源高值化利用水平,缓解农村资源环境压力,整合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人口聚集和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四是有利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引领和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食物需求,承接城市和工业的辐射带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
    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线,以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统筹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更加注重改革创新、质量安全、资源环境和集约发展,构建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公共服务、组织管理等体系,努力实现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力量。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加强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记 者: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正从快速增长阶段向质量提升阶段转变,在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杨绍品:独行者速,众行者远。总的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从小到大,已发展成为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覆盖面广、带动作用强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成为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也要清醒看到,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从产业自身发展看:一是专用原料缺乏。多年来,我国农产品生产主要以满足鲜食为主,加工专用品种的选育和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对原料混合种养、混合收购、混合加工现象严重,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普遍面临原料品质一致性差、专用原料供应难以保障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加工制成品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初加工水平低。我国农产品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据有关方面测算,粮食、马铃薯、水果和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高达7%-11%、15%-20%、15%-20%和20%-25%,产后损失浪费严重。三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受工资待遇、生活水平、人文环境等条件影响,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四是结构布局不够合理。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依然是星罗棋布,产业的集中度不高,呈现出大群体、小规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5.5万家,规模以下企业数占总量的78%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的企业只有5家,超过100亿的50家以上。从外部看,普遍存在着税负重、融资难、融资贵、生产成本高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据有关调查,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税负约占销售收入的8%-10%,而利润仅为销售收入的3%-5%。规模以上企业贷款利率一般要在国家基准利率6%的基础上再上浮30%-40%,加上贷款抵押物评估费等,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加工成本的急剧上升和产品销售价格的缓慢提高,也导致企业无力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甚至有些企业因此而采取偷工减料和降低产品质量的方法维持运行。另外行业引导能力和公共服务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既缺乏有针对性的扶持和引导,也缺少健全的信息、技术、市场、融资等公共服务体系。
    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政策落实和创设。近年来,国家有关方面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目前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政策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出来。要在全面梳理、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政策的基础上,通过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督促检查等形式,推动政策落实。包括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保险政策、科技创新政策、中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政策以及强农惠农富农等政策的落实。同时,要加强新的政策创设,在初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原料基地、收购资金、设施装备、加工园区、主产区布局等方面实现突破,努力营造落实政策的良好舆论环境。第二,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条件建设,优先支持农产品加工关键重点技术装备的研发。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落实自主创新的各项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科研院所或科技人员以技术承包、入股、转让等形式,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经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各类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要统筹兼顾产前产中产后,将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作为重要的实施主体。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中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设立农产品加工相关专业课程。将农产品加工企业一线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纳入阳光工程等项目范围,给予资金补贴。修订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技能开发培训给予补助。对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龙头企业引进的高层次科研、管理人才,享受当地政策人才引进待遇,优先安排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在所在地落户。第四,加强市场营销。制定对农产品加工品牌目录产品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对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给予适当奖励,鼓励创建特色、生态、清真等优势品牌,在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时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农业展示展销活动,继续给予展位等相关费用的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将鲜活农产品公路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扩大到农产品初加工范围,为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放通行单据。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承担重要农产品收储业务。对于新办的农产品加工业中介服务企业,对其取得的中介服务收入可适当减免企业所得或所得税中地方分享部分。第五,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将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口量作为扶持力度的判断标准之一。适当减免加工企业产品出口出入境检验检疫费用。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和开拓国际市场的,在融资、保险、外汇收付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政府部门做好配套服务。对境外直接投资和参股并购的重大项目,在融资方面给予优先支持,财政给予一定的贴息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国际认证、专利、商标、品牌、标准等发生的费用给予奖励。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创新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据有关方面测算,由于方法简单、技术装备落后等,每年农产品产后损失超过3000亿元,相当于1.5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农产品初加工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体系最薄弱的环节。
    记 者:现实中存在因为贮藏加工方法原始、设施简陋,造成丰收的农产品在田间白白浪费的窘境,如何加快提升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水平?
    杨绍品:可以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我们非常关注,而且也是正在努力推进的重点工作。据典型调查和专家测算,由于方法原始、设施简陋,每年粮食产后损失约2700万吨、马铃薯约1600万吨、水果约2600万吨、蔬菜约1亿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1.5亿亩耕地投入和产出被浪费,直接导致农产品有效供给减少,而且品质品相下降,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突出。加快改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现状,提高初加工技术装备水平,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以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为重点,积极整合各类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建设力度。自2012年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以来,中央财政累计补贴16亿元资金,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40多亿元,补助3.89万个农户和37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产地初加工设施6.6万座,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116万吨、果蔬贮藏能力115万吨、果蔬烘干能力80万吨。不少地方在补助政策实施过程中,集中各类支农资金,加大初加工设施建设力度,显著提升了当地农产品初加工设施水平,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农产品贮难、卖难以及产后损失大等问题,促进了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第二,要加强初加工技术创新推广。近几年来,我们针对初加工技术水平低、缺乏标准、管理粗放等问题,开展了成熟技术筛选和先行先试工作,主推了马铃薯贮藏窖自动通风控制技术、柑橘贮藏智能化化控制技术、特色农产品产地干燥技术及蔬菜盐渍加工等13项成熟适用技术,编制了马铃薯、甘薯和果蔬贮藏保鲜操作规程,辣椒、香菇及金银花、核桃、中药材等烘干操作规程,积累了一批技术、开发了一批设施,为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水平奠定了基础。第三,要加强技术培训服务。要结合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加大初加工技术培训力度,使补助政策试点地区农民得到全面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初加工设施的使用水平和效率。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已经成为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举措,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稳定市场供应的重要保障,确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记 者: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实施3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在基层采访中发现,许多地方农业部门与农户希望扩大补贴的品种,增加资金支持力度,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另外,今后政策实行有没有可能从试点推向全国?
    杨绍品:政策实施地区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普遍反映,项目选得对、选得准、作用大、效果好。我在基层调研时,农民对我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就是好!特别好!相当好!”有了贮藏窖,马铃薯从过去的“救命蛋”变成现在的“致富蛋”。我认为,至少在四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促进了农产品提质增效。新型贮藏窖、冷藏库改善了马铃薯、果蔬的贮藏条件,马铃薯可存放3-4月不长芽、不皱缩,苹果、胡萝卜等果蔬可存放5-6月不腐烂、不萎蔫,保持了入库(窖)时的品质和外观,提高了贮藏产品质量。初步测算,补贴建设的标准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马铃薯、水果、蔬菜产后损失率从15%以上降低至6%以下,相当于三年累计增加66万吨的产量。二是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补助政策实施三年来,累计为农民减损增收8.92亿元,错季销售增收42.3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正如张北县农民对新型马铃薯贮藏窖的评价“新窑代土窑,土豆变金豆,穷村走出富路子”。同时,补助政策实施还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培育了一批优秀农村职业经纪人,壮大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走出了一条以创业带就业的致富路。三是促进了优势产业发展。补助政策精准度高,导向性强,有效解决了实施地区农产品产后损失大、质量安全隐患突出以及卖难、价低等问题,增强了农民的市场预期,提高了发展特色种植业积极性。另外,新型贮藏、烘干设施延长了农产品贮藏期、加工期,实现了加工原料均衡供应,马铃薯加工企业由过去每年仅生产4-5个月,延长到现在的8-9个月,拉长了企业生产周期,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了种植、贮藏、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结合。呈现出“一业兴带百业旺”的良好局面,营造了农民“建设施、促增收、兴产业”的良好发展氛围。四是促进了市场稳定供应。西北、华北、东北等马铃薯主产区,从马铃薯收获到出现霜冻天气,仅有7-15天时间,地头销售时间不超过半个月,低价、卖难、冻害等问题年年发生。新型马铃薯设施建设后,马铃薯销售期延长到7个月,不仅实现了农产品错季销售和均衡供应,而且通过设施集中建设,带动了专业市场发展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增加供给、稳定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之所以受到农民群众的如此欢迎,一是政策精准度高。财政资金真正用到了“刀刃”上,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了金融和民间资本的投入,带动了农民投工投劳和就业,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好项目。二是农民积极性高。项目实现了农产品适时采收和择机销售,实现了农民分享流通、贮藏收益的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三是管理科学规范。农财两部建立的一整套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两级审核、两次公示和技术培训的管理制度,确保了项目实施过程的规范管理和设施的科学使用。
    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中央财政进一步扩大扩大补助政策规模和实施范围,我们将继续在做好试点工作基础上,引导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发展。

    主食加工业是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保障食物质量安全的重要民生产业。近几年来,农业部积极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主食加工业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现代主食消费理念和主食加工业发展氛围正在形成。
    记 者:传统食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去年,农业部开展了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今年有什么新举措?
    杨绍品:我部于2014年部署深入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通过组织开展一批有影响力的主题活动、树立支持一批带动力强的示范企业、宣传推介一批主食加工知名品牌、推广应用一批先进的技术和装备等“四个一批”重点工作,为推进主食加工业发展凝聚了共识、营造了环境、创造了条件,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主食加工提升行动。第一,要加强品牌培育,提升主食加工业质量安全水平。按照“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品牌化”要求,加快主食加工业主体培育。以“老字号”“驰名商标”等为重点,组织开展“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组织开展主食加工老字号宣传推介公益活动,集中宣传推介一批老字号知名企业和品牌,加强示范引领带动。同时要积极引导主食加工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加强质量管理、加强技术创新和工艺传承,切实培育壮大一批家喻户晓、社会认知度高的好品牌。第二,要加强集成创新,提升主食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力量,积极推动实施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建设,建立主食加工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控制技术等集成化,加快推进主食加工业重点环节、关键技术、核心设备集成创新,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以功能化、方便化、营养化等消费需求为导向,加强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新型主食产品开发,形成特色化、差异化、市场细分化的主食结构。以安全卫生、节能减排、综合利用等为重点,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技术装备研发、中试。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技术推广和对接活动,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通过平台建设和技术装备研发,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新成果、新技术、新装备,促进我国主食加工业向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第三,要加强人才建设,提升主食加工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培养一批食品安全意识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管理人才队伍。鼓励主食加工企业负责人跨区域、跨行业学习交流,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深入推动人才工程实施,依托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资源,培育一批操作技能水平高的生产能手和技能人才。鼓励、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主食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科研人才。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明晰产权,与职工形成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企业经营活力。通过全方位人才建设,切实培育一批科研、生产、管理人才队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第四,要加强机制完善,提升主食加工业联盟合作水平。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探索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资金投入为主体、科研院所产品研发为核心,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创新、合理分配利益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推动建立马铃薯主食加工创新联盟,加快马铃薯主食化进程。积极引导其他主食加工行业联盟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区域性主食加工产业联盟先行先试,探索主食加工企业合作交流、联合闯市场的机制。鼓励以联盟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交流对接、产品展示推介等主题活动。通过产业联盟先行先试,探索总结推广以市场为主导的分工、合作、交流、创新机制和产前、产中、产后合理的资源配置、利益分配机制,加强联盟合作、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促进行业良性互动发展。第五,要加强公共服务,提升主食加工业行业指导水平。组织开发涵盖主食加工企业、科研院所、技术装备等的数据库,组建专家咨询队伍,开展主食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形势把握和正确引领。组织开展分类术语、面制主食、马铃薯主食等基础标准起草,促进主食加工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组织开展主食加工知识普及、产品展示、宣传推介,引导树立现代主食消费理念。强化调查研究、政策梳理,努力协调争取优惠扶持政策,推动现有政策向主食加工业倾斜。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切实提升主食加工业行业指导能力水平。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本、创新是第一竞争力理念,加快科技创新和推广,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记 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转方式、调节构的重要推手,如何通过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杨绍品: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正从快速增长阶段向质量提升和平稳发展阶段转变,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常态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必然选择,对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保障食物安全和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但是我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高,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素质不高、体制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仍然是制约科技进步的关键问题。各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本、创新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以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为核心,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激发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在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创新推广转化上取得新突破,在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上取得新提升,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第一,要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要紧紧把握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国际前沿和行业重大共性关键问题,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推进,统筹各环节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协同互动创新,在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及节能减排等基础理论和重大共性技术装备上实现重大突破。要推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企业协同攻关,提高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要在夯实科技创新基础上,全面推进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模式创新。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用好国际国内两种创新资源、两个科技市场,加强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二,要加快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水平。要加强粮食、果蔬等大宗农产品烘干贮藏保鲜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和推广,开发新型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装备,不断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水平。要以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为重点,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农产品分级、清洗、打蜡、包装、贮藏、运输等环节技术、工艺和设施集成配套,实现“一库多用、一窖多用、一房多用”目标。加强适用技术先行先试,熟化推广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特色农产品加工水平。第三,要积极引导传统食品和主食加工技术传承创新。传统食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物质载体。要以深入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为切入点,坚持传承和保护相结合,创新和发展相结合,以开发营养、安全、美味、健康、便捷、实惠的传统食品为目标,研发推广一批先进技术装备,推进传统食品和主食加工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要加强农产品营养健康等多功能开发,赋予传统食品和主食新的功能,开发适应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消费需求的产品,不断提高传统食品和主食的市场占有率。要积极引导传统食品和主食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培育一批创新驱动型品牌企业。第四,要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推广是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主体的有效途径。要坚持成熟技术筛选、技术配套集成与推广一体化设计、产业化推进,开展成熟技术筛选推广,发布行业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科企合作先进典型,引导科研更好地为产业服务。要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平台建设,在办好全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和区域性科企对接活动基础上,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电子商务平台,集中展示最新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为科研单位和加工企业更广泛对接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建立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全面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扶持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不断激发和调动企业、科研院校的创新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第五,要努力推进标准化进程和品牌培育。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品牌是企业信誉和综合实力的凝结。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必须要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要坚持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同步推进科技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加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标准的制修订,更好地发挥标准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标准创制应用中的重要地位,支持企业参与重要技术标准研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标准,把标准化管理贯彻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以标准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要积极实施农产品加工品牌战略,更好地发挥农产品加工品牌对提升市场竞争力、引领消费导向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作用。要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原则,坚持“产”“管”并举,加快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类型多样、核心竞争力强、影响范围广的农产品加工品牌,带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价值链、供给链全面提升。要加强农产品加工品牌推广,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加大监管、保护和宣传、推介力度,挖掘利用好地方的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把地方特色文化注入品牌建设中,提升品牌的文化品位,扩大农产品加工品牌影响力和传播力,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第六,要继续完善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是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的主体力量。进一步加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吸纳更多的创新主体和力量,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跨行业的大联合、大协作、大创新。要加强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攻关,聚焦重点加工领域和核心环节,组织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大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进一步完善科企合作机制,整合研发体系内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优势,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平台,建立企业主导、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创新推广联盟,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步推进。进一步加强技术集成基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努力把技术集成基地建成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孵化器。加强地方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项目扶持,组织开展技术推广服务,推进科研单位与加工企业合作,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小巨人。第七,要加强农产品加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保障。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创新要素理念,坚持创新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凝聚人才和培养人才。要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健全人才评价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热情,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要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特别要加强中小微加工企业和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强化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加强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农产品加工各领域、各环节,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快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和生产能手。加强各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人员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指导工作和服务发展的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