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所内要闻

我所集成创新玉米收贮绿色减损增产增效成效显著

    9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德州市农业科学院等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作组成员单位,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联合举办了“十万亩吨半粮”玉米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交流活动,观摩了10万亩玉米示范现场和为民合作社玉米脱粒烘干收储现场。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杨礼胜、种子局副局长马淑萍、副院长万建民出席观摩会并讲话。活动由副院长王汉中主持。
    加工所项目负责人王锋同志在示范现场会汇报了“玉米产后保质减损技术”实施应用效果。针对当前玉米产后储存损失率高的迫切需求,融合了仓前预分拣技术、仓前降水烘干技术、仓储减损技术、自然通风技术等,实现了降低产后玉米“防霉变、防虫螨、防鼠雀、防雨雪”的四防损失,为减损、增产、增效和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据悉,我院组织在德州武城县开展的玉米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生产模式示范,集成了良种包衣、科学播种、绿色防控、化控抗逆、适时晚收、收储减损、全程机械化、全程信息化等8项配套核心技术,构建了“农机农艺八配套、科学播种六融合、绿色防控四结合”的技术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绿色增产增效效果。经专家现场测产,十万亩玉米示范区平均亩产比常规生产增产150-200公斤,每亩节约用工5个,节本400元左右,减少农药使用2次,玉米产后损失率由平均10%以上降低到3%以下,平均亩产达860.7公斤,加上夏粮586.4公斤/亩,实现十万亩平均1547.1公斤/亩的增产增效目标。
    陈萌山书记对德州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的明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宣布在德州武城十万亩示范区内周年实现玉米小麦亩产“吨半粮”的增产增效目标。陈萌山指出,开展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与合作,努力把研究和示范工作做好。一是要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集成创新工作,做到研究、示范、转化并举,用科技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二是进一步完善技术模式,尽量简单易行明白易懂,聚焦“一控二减三基本”这一核心目标任务,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达到绿色增产增效的目的;三是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自觉服务政府、基层推广体系、农民合作组织三个主体,组织好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三大协同,创新国家、省、地/市三级联合工作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程序,大力推广武城经验;四是进一步加大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生产过程全链条的增产增效示范工作,把科学产量变成农民产量,把产品变成商品,把增产变成增效,把吃饱吃安全变成营养健康,要加强宣传,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中国农科院科技局、成果转化局及相关研究所的领导及专家,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的有关负责人,德州市及武城县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代表等约200人参加了会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