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把一锅酸汤琢磨透(创新故事)

近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一条现代工艺酸汤生产线正式投产。现场见证这一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研究员李淑英难掩激动:“很高兴看到贵州酸汤产业的成功升级,这里有我们的一份贡献。”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酸汤的发源地,有上千年的制作酸汤历史。近些年,当地酸汤产业由于产业创新力不足等原因,难以做大做强。针对痛点,中国农科院加工所与台江县合作,明确以科技赋能发展“酸汤+”产业,助推产业提质升级。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绝大多数酸汤生产企业以古法酿造为主,利用传统陶罐(缸)自然发酵,没有专用发酵菌种,酸汤风味不稳定。“发酵是酸汤生产的最关键环节,壮大产业首先要开发优势发酵菌种。”李淑英说。
2021年底,中国农科院加工所专家团队走访台江县5个乡镇18个村,收集了26份发酵酸汤样品。结合当地传统风味,研制出一代复合菌剂,并创建了菌群定向驯化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发酵能力、品质、安全性等方面的评估和检测研究,获得3株核心发酵菌种,开发出适合规模化生产的二代产业转化菌种,从而攻克了酸汤产业的核心技术。
发挥优势发酵菌种作用,还需匹配发酵工艺。中国农科院加工所专家将传统酿造与现代发酵工业技术结合,设计出可规模化推广应用的发酵工艺。
“经过15轮发酵、驯化、优化实验,新工艺发酵周期由过去3到24个月缩短至7天左右。”李淑英介绍,团队开发不同酸调(度)和辣调(度)的酸汤基底,构建酸汤“发酵—炒制”指标监测体系,风味口感高度还原古法酸汤本色。
把一锅酸汤研究透,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科研团队的工作得到产业界青睐。2024年4月,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与台江县签约,合作推动酸汤产业化项目落地。中国农科院加工所所长王凤忠表示,研究所将持续深度挖掘贵州特色酸食产业及道地蔬果资源,开发更多受欢迎的“酸汤+”系列产品,让“苗家酸汤”飘香全国。


(原文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8056186-500006058263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