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中国农网】中国农科院加工所:“党建+科技”双优势赋能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是促进三产融合,拓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加工所”)以农产品加工产业为纽带,建立“党建+”产业发展振兴新模式,通过党员带头援藏、扶贫等方式,让党建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推动了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头雁”带领,创新青稞技术产品

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第八批援藏干部之一,王凤忠刚到西藏就产生了很强的高原反应,每天要服用7片药物来缓解不适。但他并未因此而退缩,“既然组织派我们来西藏了,我们就得拿出国家队的水平,不能辜负组织的期望。”加工所所长、党委副书记王凤忠经常说。

“青稞产业作为西藏最大的农业产业,是西藏脱贫致富的关键。但当时西藏青稞加工产业基本处于小规模生产,缺乏创新性产品,也没有相关人才,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卖相差,普通百姓不爱吃,我们得想法子把青稞开发成方便营养的食品。”王凤忠表示。

在瞄准目标之后,加工所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探寻科技与青稞的结合方式。王凤忠与多地党组织积极沟通联系,赴拉萨、日喀则、山南等七地市40余县调研,同国内多个领域知名专家合作,对西藏青稞的种植条件以及相应的产业升级方向进行了规划。

围绕原料品质不清、优质不优价、加工技术装备落后、高值化产品缺乏等产业问题,加工所党员迅速明确攻关方向,开展技术研究,收集了146个青稞品种,建立“食用/营养/加工”时空多维评价体系,构建了我国首个青稞多维品质数据库,明确36个核心指标,17542条品质数据,为青稞加工产业提供数据支撑。

“在党组织的积极引领下,我们创制了青稞减菌灭酶、柔性碾削、加工副产物功能因子高效萃取三大类核心装备,让青稞产品保质期从3个月延长至10个月。”王凤忠表示,针对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落后、附加值低的现状,加工所先后建立了青稞米、青稞面、β-葡聚糖等多条生产线,实现高原特色农产品与营养健康新产品创制并进行产业化推广,带动企业新增销售额1.31亿元,带动3000余人脱贫,推动西藏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从0.18:1提高到0.25:1。

此外,加工所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王凤忠牵头筹建了西藏自治区的农产品加工科研机构,整合全国农产品加工科技人才,提出以项目为纽带,以西藏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合作开展科学研究。3年援藏,王凤忠团队凭借“农产品加工科技+党建引领”的模式,研发出青稞6大类124个产品,包括青稞米、青稞面、青稞酒、青稞酵素等产品,设计建成西藏最先进、最大规模的4万吨青稞米生产线。

经过10年的产学研攻关,团队党员充分担负职责使命,成功将青稞市场从高原拓展到全国,为西藏和四省藏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支部共建,推动肉羊加工转型升级

在我国,羊肉是深受国民喜爱的肉品之一,加工与贮藏是保障“有肉吃、吃好肉”的必要手段,然而,过去,我国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地肉羊产业存在产业链短、加工技术落后、附加值低等问题,农民大多通过卖活羊、羊胴体等产品营生,收入很低,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面对这种窘况,加工所肉品科学与营养工程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攻克羊肉精深加工技术难题。2019年以来,团队党支部开始在青海省共和县开展科技帮扶,与青海香三江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进行支部共建,在党建活动、人员交流与培养、技术落地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

“团队党支部的科研人员还为青海香三江畜牧开发有限公司、青海省青海湖肉业有限责任公司、青海雪峰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技术咨询服务10余次,指导申报‘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研发计划’等3个项目。”团队首席科学家张德权表示,团队还研究了藏羊肉的加工适宜性,帮助企业促进技术革新、节本增效。

在团队党支部的带领下,科研人员与多地党组织联系,了解地方特色与需求,先后在宁夏盐池、云南寻甸、内蒙古巴彦淖尔、内蒙古锡林郭勒等4个地区,打造传统特色畜禽产品(牦牛和欧拉羊)预制化的“社区脱贫”发展模式。“我们提出了畜禽肉梯次利用理念,首创了羊肉梯次加工技术并成功在其他畜禽肉上实践,促进我国羊肉深加工率由不足5%提高到21%,增值3倍以上,带动120余万户农牧民户均年增收6500元,助力青海河南县、共和县脱贫摘帽。”张德权说。

为了让肉羊加工等技术更好地在实践一线应用,团队中党员干部积极带头打造肉类加工产业服务团,主动下沉基层开展服务。“我们在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十多个地区60余个县市开展技术指导和产业服务,经过持续的科技帮扶,农牧民脱贫了,生活富裕了。”团队党支部书记王振宇表示,青海省河南县赛尔龙乡兰龙村牧民们还向团队发出了感谢信和锦旗,感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专家组的辛勤付出与专业服务”,感谢项目给牧民群众带来的实惠和发展的希望。


党建服务,做强米粉加工产业

广西柳州,地处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西南地区的重要节点,素有“桂中商埠”美誉,长期以来以其重工业闻名于世。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产业结构性失衡和粗放型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何让一座工业重镇通过农产品加工实现“二次腾飞”,成为加工所食物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创新团队党支部面临的一大挑战。

2017年,团队党支部入驻柳州开展科技帮扶,支部成员深入基层调研,把握市场规律,多次与地方政府、企业党组织沟通之后,最终把目光盯向了螺蛳粉这一广西特色美食。

“我们团队创制了大米半干法绿色高效节能制粉技术、突破米粉专用菌高效发酵技术,实现米粉生产废水排放量减少90%、生产周期缩短4.5倍、出品率提高5%、综合生产成本节省30%。”团队党支部书记、首席科学家佟立涛表示,这些技术成果系统解决了我国米粉加工行业高度耗水、废水量大、产品货架期短、产品品质不稳定的难题,助推柳州螺蛳粉形成年产值超过240亿元的产业。

团队党支部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党建活动的同时,加快实现技术的有效转化。这些做法不仅提升了米粉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还推动了米粉企业的创新和发展。2017年5月,团队党支部与广西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发挥支部力量,加强科技合作,效果十分明显,2017年该公司年销售额为1000万元,2022年销售额已突破15亿元。

如今,团队的技术成果在广西螺霸王食品科技、贵州茅贡米业、金健米业集团等7家企业推广应用,新建生产线29条,近三年为企业累计新增产值超30亿元,新增利润4亿多元,新增税收超1亿元。

团队党支部还十分注重创新,让技术为农产品赋予更多新可能。柳州螺蛳粉、遵义羊肉米粉、蒙自源米粉、常德发酵米粉等新产品,带动了超过百万亩优质原料的种植,包括水稻、竹笋、豆角、木耳、花生等,显著提升了农民的种植效益,使柳州的乡村产业焕发出了新活力。

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加工所科技帮扶人员与贵州省台江县台盘乡共建临时党支部,将支部建在产业园和企业主体上,共同研发出符合“苗家酸汤”口味的核心发酵菌种,突破了酸汤发酵周期长、风味不稳定等多项技术瓶颈,目前正在设计规模化、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线,创建“苗家酸汤”品牌;在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谷物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党支部联合黄骅市天宝面粉有限公司、帝鉴食品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加强系列技术攻关,共同合作突破技术壁垒,打造黄骅特色旱碱麦加工产业。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支撑。王凤忠表示,加工所将继续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深化科技创新优势,在全国范围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创新加工技术,打造新的产业模式,促进产业链延长升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s://www.farmer.com.cn/2024/01/12/9994465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