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科研进展

深圳市长告诉你,深圳在下怎样一盘棋

    
    作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城市,自主创新早已是深圳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于2月28日举行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定于深圳举行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点。
    那么,深圳当下的创新目标是什么?存在哪些短板?政府管理在市场中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才能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南方日报近日独家专访了深圳市市长许勤。许勤透露,深圳已确定布局建立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1.关于创新:“筹建一批特色学院弥补人才培养短板”
  南方日报:深圳一直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也是通过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您在省两会上透露,深圳当下的创新已不能仅满足于科技创新,而应该形成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构建创新生态链。那在完成这一目标中,深圳存在的短板是什么?如何补齐?
  许勤:创新是新常态下发展的关键。深圳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成为了一个创新型经济体,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构建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为重点,着力推进技术、产业、金融、商业模式、管理、文化、理念等全面创新,打造综合创新优势。
    但是深圳在创新上也有相对薄弱的环节,主要是高等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还不能很好满足深圳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深圳是一座新兴城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比较少,而这些机构往往可以吸纳很多创新人才。此外,现在各地都出台了吸引人才政策措施,人才竞争更加激烈。
    深圳要弥补这个短板,就要创新人才政策,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院士、领军人才以及各类技术人才。在这方面,深圳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实施“孔雀计划”。通过技术创新,目前深圳不少产业、技术已经走到最前沿,必须有一流的人才来支撑下一步前瞻性发展。为此,深圳市委、市政府在2011年就专门制定实施了“孔雀计划”,引进了一批全球高层次创新团队,大力推动基础技术研究,形成了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二是以更宽松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根据深圳人口结构,立足于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体系,不断调整完善深圳的户籍政策,使户籍政策更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深圳大幅降低高校毕业生入户门槛,取消入户数量指标、毕业院校等限制,实现全日制大专以上高校应届毕业生只要落实工作接收单位即可无障碍入户。
  三是超常规建设一大批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到2014年年底,深圳累计建成各级创新载体1093家,其中2008年以来新建总量是此前的4倍以上。
  这些创新载体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并与科技计划、攻关项目形成联动,不仅成为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更成为吸引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
  四是推进高等教育开放式跨越式发展,增强创新人才自身培养能力。这几年,深圳面向全球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开放式发展,并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确定了建设10所特色学院的目标,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
  比如,定位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正式招生,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获批开展本科教育,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启动筹建,同时深圳正在加快推进华大基因与南科大、哥本哈根大学合作办学以及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等一批特色学院建设,这些对于弥补创新人才自身培养的短板,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南方日报:这几年在深圳风头很劲的新型研发机构华大基因和光启研究院是不是通过这些政策引进的?
  许勤:华大基因在这之前已经落户深圳。华大考察了很多地方后,认为深圳政策环境最好。华大从事的研究,很多是基础研究,特别是基因测序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可以应用到生命健康、生物制药或农业等多领域。深圳市政府多年来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华大基因加快发展。
    光启则是2010年省市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也是孔雀计划支持的团队,主要从事超材料技术研发,技术和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为此,市政府在资金投入、实验室体系建设、产学研联盟建立、产业基金设立、人才配套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全方位支持。
  目前,光启已经形成了跨国人才团队,吸引了很多国外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超材料领域取得了很多技术创新成果,并正在加速实现产业化。
  另外,深圳还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成长之中,像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正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
    2.关于市场化:“政府该管的还是要管,但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 
    南方日报:近期网上一些评论认为,深圳出现很多创新性和知名企业,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政府管得太少。您觉得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管理在市场中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许勤:应该说,政府该管的还是要管,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一方面要制定好规划政策,在宏观上做好指导、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支持什么、不支持什么,这些方面政府不能缺位。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包括解决进口设备、人才引进、资金、土地、旧厂房改造等问题。
  深圳专门制定了各级领导挂点联系服务企业的制度,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我认为,政府服务要换位思考,坐在办公室难以想象企业的困难,也许政府部门感觉是件小事,但对企业来讲是很大的问题。所以,要换位思考,政府部门就要不断地加强协调服务,帮助企业真正解决问题,服务到位。
  南方日报:那市场化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许勤:要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它首先要成为市场主体,有市场竞争意识,有创新动力才有创新,逼着它去创新是没有用的。
我认为,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须有创新能力,二是必须有创新动力,两者缺一不可。
  比如垄断企业是有创新能力的,但缺少创新动力,因为行业被垄断了,而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有创新动力,但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强,这就需要政府为他们创造更多服务平台,创造公开竞争的环境,去鼓励、支持和推动其创新。
    南方日报:光启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在省两会参会期间表示,深圳有很多中小微企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创新成果或创业多年,但还处于口口相传的阶段。而硅谷则最好的项目和最多的投资人可以马上实现对接,因此希望深圳可以搭建全天候让创新产品路演的公共平台。您对此是否支持?对坊间流传的深圳已成为全球“硬件硅谷”的说法,您如何评价?
  许勤:
支持大众创新、草根创新、小微创新和创客发展,是深圳创新驱动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
    深圳拥有强大的产业硬件配套能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创业土壤,非常适宜年轻人、全球创客、大学毕业生来深圳创新发展,也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球创客中心。许多在硅谷或全球其他地区创客的想法,都可以利用深圳的硬件配套环境来实现。
  去年以来,深圳积极把握世界范围内创客活动兴起的新趋势,从政策支持上更多把目光关注到青年创新、学生创新、创客活动等,并确定每年6月份在深圳举行国际创客周活动,同时今年专门设立鼓励创客、青少年创新的科技计划,目的就是为中小微创新企业和创客搭建更多的平台,使得深圳的创新生态更为完善,创新土壤更加适合全民创新、全面创新,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不断丰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内涵,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关于改革:“‘微改革’也会演变成大改革”
  南方日报: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出现82次,比10年前增加了64%,迎来高点。已走到改革深水区的深圳,现阶段主要改革方向或领域是什么?去年以来,“微改革”成为一个高频词,但同时坊间也发现,一些部门把工作的延续也解读为微改革,但改革的味道并不重。
  许勤:
近年来,深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前海战略平台“三化一平台”改革主攻方向,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商事登记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公务员聘任制、法官职业化等改革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和“攻坚期”,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加需要协同推进。我认为,一方面大的改革需要一系列具体改革举措或“微改革”去落实,另一方面改革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马上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符合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在大领域里对小环节不断进行改革,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积少成多,由小改革演变成中改革、大改革,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以,我们在观念上也要转变,要鼓励支持“微改革”,不断增强各方改革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南方日报: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深化改革内容中排位第一,深圳是全国最早实行这一改革的城市。您在参会期间提到“现在除了继续关注一些大的行政审批是否下放了,还应更关注微观的执行层面,防止在执行的时候被变通、被截留”,这是否是当前深圳行政审批制度的难点?
  许勤:
这几年,深圳按照中央和省里的部署,下放和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但是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
  同时,在改革中,要避免在微观执行中出现走样、变通现象,因为一个审批事项可能会分成很多环节,表面上看审批事项是下放了,但是具体去执行时又会因某个环节的原因,导致落实不到位、下放不彻底,影响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果。
  造成这一问题,有些是主观上不愿意放权,也有些是在实施过程中才发现的。所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加快制定权责清单,这样既可以减少自由裁量权,提高行政效率,又可以减少廉政风险。
    4.关于自贸区:“前海和蛇口纳入自贸区,由市里牵头统一管理”
  南方日报:去年年底,前海蛇口被纳入广东自贸区,前海本就是国家级新区,叠加自贸区政策后,其使命和功能是否会有调整?未来前海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黑马”身份被纳入广东自贸区的蛇口,如何与前海协调发展,前海和蛇口实行扁平化管理,是否意味着会成立新的管理机构?
  许勤:
前海的使命和功能都不会调整,就是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发展规划的要求,重点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功能定位就是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的先导区、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引领区。
    与其他新区相比,前海产业定位就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其产业形态比较先进,同时离香港近、区位优势明显,享有国务院批复的22条先行先试政策。现在,再加上自贸区可复制的政策,形成了政策叠加优势。
到去年年底,前海入驻企业已超过2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3万亿元,其中六成是金融业。未来,前海将成为一个“双跳板”的区域,国内企业可以先到前海去适应国际化营商环境,然后走向全球,而境外企业则通过前海适应国内环境,进入内地。
  至于蛇口纳入自贸区,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港区、航运能力对自贸区建设很重要,蛇口是招商局集团在管理,有港区、有庞大的船队,并在国际上不少港区都有投资。所以,蛇口的加入既可以突出贸易功能,又可以进一步发挥大型央企的作用,对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都是十分有利的。
    前海和蛇口作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深圳板块,将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由市里牵头,前海管理局和招商局集团参加。
  南方日报:深港合作由来已久,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达到波峰。但去年以来,以前海为支点,深港合作达到历史最高峰,下阶段深港之间将如何合作?
  许勤:
近年来,在深港两地的共同努力、紧密协作下,深港合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从过去的一般加工工业向高端制造、高新科技转变,从制造业向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拓展,从经济领域合作向教育、医疗、环保、轨道交通、机场等领域全方位拓展。
  可以说,深港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来合作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
    6.关于区域合作:“区域协调发展要跳出自身来看整体”
  南方日报: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主体形态,推进“深莞惠+汕尾、河源”等三个新型都市圈建设,深圳将如何与五市合作?深圳去年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目前进展如何?
  许勤:
推进珠三角一体化是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
    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只看自己所在这个区域,而是要跳出自身来看整体区域发展,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立足彼此需求,推进互利互惠、互联互通。
 “深莞惠+汕尾、河源”作为珠三角区域的三个新型都市圈之一,目前“3+2”党政联席会议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市在规划、交通、产业、河流治理等方面合作积极有序推进。
  下一步,我们要按照《珠三角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省里总体安排,进一步加强协同配合,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更好地推进五市全方位互利合作,为加快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作出更大贡献。
  至于你提到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目前已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我们正在联手周边城市积极推进。从全球发展来看,湾区经济是世界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
  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和重要枢纽,主要考虑就是要在全球化坐标系中来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更好地服务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更好地服务泛珠经济共同体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要冲,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营商环境最优、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根据统计,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额近1.8万亿美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500万标箱,完全有条件打造成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相比肩的世界一流湾区。
  去年,深圳专门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若干意见》,目前正在制定相关规划政策,并争取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纳入国家和省里的“十三五”规划。
  我们希望与香港、澳门和周边其它城市携手努力,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好地服务和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构建区域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开辟新的路径、作出新的探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