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所内要闻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黄三文研究员应邀到加工所交流

1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黄三文研究员应邀到所学术交流,做了题为“植物育种组学”的专题报告。戴小枫所长主持报告会,全所科研人员共13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他在报告中指出,当今科学研究已进入多组学时代,他的团队正是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合成生物学的多组学分析方法,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合作、数据共享,在黄瓜、番茄、马铃薯育种领域取得了系列突破。在黄瓜育种方面,通过调控黄瓜叶片苦味物质基因,与现代黄瓜品种对比,培育出既抗虫害又不会影响果实风味的优质黄瓜品种。在番茄育种方面,通过与国外顶尖大学实验室科学家合作,多组学结合,重新编写番茄果实代谢基因,在提升风味品质上取得突破,于1月12日在国际顶尖科学杂志Cell上发表了题为“Rewiring of the Fruit Metabolome in Tomato Breeding”(育种重新编写番茄果实代谢组)的研究论文,这是中国科学家2018年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在马铃薯育种方面,通过分析其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特点与分子遗传规律,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染色体工程分子育种新体系,对优化马铃薯品质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以上实例,他强调,科研的思维尤为重要,新一代的科研人员要掌握多领域学科知识,从多个维度看问题,多学科、多专业、多方法融合,设计整体布局和研究体系,要与顶尖科学家多沟通、多交流,善于总结归纳,寻找科研新思路、新设计、新目标、新方案。这样才能站在更高的维度看事物,利用组学开辟的新机遇窗口期,取得新突破。

戴小枫所长对黄三文研究员的观点表示高度赞同。他指出,多组学结合运用和研究一定要做好前期设计,即使耗费时间、精力,也要先设计、后实验,保证研究方向、目标、方案的正确性。开展科学研究,收集样品很重要,通过采集尽可能多的样本,找到“强-弱”、“有-无”的对对,结合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合成生物学等新技术解决长期无法解决的科学问题。他强调,强强联合是关键,科研人员多与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合作,把科研成果共享,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事半功倍。这也是加工所施行国际导师制度的初衷,希望更多的年轻科研人员“走出去、请进来”,结合自身科研方向,学习先进的科学思维、设计理念,找热点、找盲点,积累多领域学科知识,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走的更快、跑得更远。

科研人员与黄三文研究员进行热烈探讨,戴小枫所长向黄三文研究员颁发了加工所特聘研究员证书。

黄三文研究员做报告

与科研人员交流

戴小枫所长进行点评

黄三文研究员受聘为加工所特聘研究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