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科研进展

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形势与任务

    编者按:6月24日-25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在京举办全国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政策培训班,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三农的政策,讲解有关金融政策和知识,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推进民生银行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项目落地实施。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出席培训班开班式并讲话。现将讲话刊载,供学习参考。
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形势与任务
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政策培训班上的讲话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
    各位专家、企业家、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政策培训班,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17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农业部关于推动金融支持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通知》(农财发[2014]93号)要求,加强与中国民生银行等金融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民生银行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项目落地实施。首先,我对参加培训的项目负责同志和企业家表示热烈欢迎,对应邀前来授课的领导、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产品加工业在助推“三农”强美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常态,认清形势、顺应趋势、发挥优势,加快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可谓正逢其时,时不我待。下面,我讲三方面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形势特点
  农产品加工业是对人工生产的农业物料进行工业加工的产业的总称,具有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中小微企业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等特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保证国民营养安全健康的民生产业。自2002年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2003年《农业法》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依靠农村改革红利、消费结构升级、科技创新支撑和现代农业带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总量迅速扩大。2014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5.5万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8.48万亿元,10年间年均增长19.4%,占我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7%,加工与农业产值比值达到2.1:1,上交税收1.17万亿元。
  (二)产业加速集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逐步向优势主产区和城近郊区集聚。2014年,河南方便食品已超全国四成;山东、河南、四川、内蒙等10个畜禽大省的肉类加工总量占全国的80%;各地已形成了一批集中加工区和品牌。
  (三)规模企业增多。2014年,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7.6万家,大中型企业比例达到16.15%,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5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5家)。在食品加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已占到50%以上;在肉类加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占10%,但其资产总额却占60%以上,销售收入和利润占50%以上。
  (四)结构优化升级。2014年,食用类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达53%。主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齐全的国产化机械设备品种,如肉类加工设备国产化达90%以上,粮油加工设备逐步替代进口。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正在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培育名企、名品、名家,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五)融合趋势明显。一是接二连三融合。据抽样调查,3.08%的农民合作社吸收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股发展加工流通。二是前延后伸融合。企业向农户注资建基地,向经销商注资连物流,将农户、企业和客商在园区空间聚集,实现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打造了特色优势区域品牌。三是技术渗透融合。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农业渗透,发展电子商务、食品短链、社区支持、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模糊产业边界,实现网络链接,缩短供求距离。据对100家规模企业问卷调查,80%的企业都已引入电子商务,销售收入均是成倍增长。
  国外经验规律和我国实践证明,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和市民,亦工亦农,既与农业血脉相连,又与工商业密不可分,特别是它带动了上下关联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众多小微企业,建设了现代农业,惠及了广大农民,繁荣了农村经济。农民热情称其为增收的“稳定器”、新农民的“孵化器”、调结构的“转化器”和三次产业融合的“链接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大力度,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一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迫切需要。据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中70%以上是农民,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以上直接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工资性收入,加上关联产业间接收入比重更大。二是带动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有了加工企业,农民按照加工需求组织生产,企业给基地注入设施、资金和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提升了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带动装备制造、储藏、保鲜、运输、包装、营销等产业跟进,多环节多层次多领域增加收益。三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村繁荣稳定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村每年产生7亿多吨秸秆和5.8亿多吨加工副产物,其60%没有得到高值化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迫切需要发展加工业,实现资源的“吃干榨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引导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整合资源要素,提高利用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人口聚集和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留住农村人气,减少“空白村”现象。四是促进工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纽带。可以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引领和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食物需求,承接城市和工业的辐射带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
  从国外和我国近几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看,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促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是建立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五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难得机遇,处在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全面深化改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强大动力;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推进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工业化、信息化推进了农产品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智能化、高端化,城镇化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工协作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为农产品加工业赢得更大重视和支持提供了良好契机,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平等享受便捷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旺盛的市场需求。从国际经验和规律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往往也是农产品加工业高速成长的时期。当前我国正处工业化中期,城镇化率达到54.77%,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每年1300万左右农村人口进入工业、服务业和城镇,加工品消费大幅度上升,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生动力。农业发展形势持续向好,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103亿斤,今年夏粮又获丰收;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不断增加,为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筑牢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全社会关心关注氛围日益浓厚,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产品加工业强国,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同样经历局部市场饱和以及结构性产能消化期,承受着价格“天花板”和成本高企的“地板”双重挤压,新常态特征明显,困难和问题很多,单靠加工企业自身力量难以解决。一是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从2014年一季度开始,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首次从2位数转为1位数的8.9%,去年全年为8.2%,增速比2013年回落5.6个百分点。今年1-3月,同比增长5.2%,回落了3.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3%,回落1个百分点。二是用地难和融资难尤为突出。用地难方面,农用地、工用地两不靠,专用原料基地和初加工设施用地土地流转困难;加工企业用地由于单位面积产出税收少、投资强度弱,一般难以拿到用地指标;征地花费时间长、用地审批慢、办证难、时效性差。收购资金融资难(贵)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前建基地、后连物流,一次性收购原料常年加工,流动资金压得多,特别是季节性收购资金贷款难,“有买原料的钱就没生产的钱”。据抽样调查,目前加工企业只有20%能够满足贷款需求,50%的只能满足一半,30%的很难满足。抵押物只有房地产和机械装备,仓单、出口定单、农产品、林权证、流转土地经营权等不能抵押,即便是试点地区,也是按预期收益的2折至5折放贷。各种费用占到融资额的15%-18%,利率大多上浮30%-40%,实际利率在10%以上。三是企业各类负担加重。企业普遍反映运营成本上升较快。平均税负约占销售收入的8%-10%,而利润仅为销售收入的3%-5%。加工企业增值税“高征抵扣”,进项税为13%,销项税为17%,4个点不能抵扣。出口退税率偏低,罐头、果汁、桑丝加工产品出口退税率为15%,水产品加工产品为13%,玉米淀粉、酒精为5%。初加工享受不到农用电优惠,现用电价为0.88-1元/度。2014年与2005年相比,各类原料价格上涨了66%-108%,能源、动力价格上涨了74%,劳动力成本8年涨了近二倍左右,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0.71%,而大部分农产品加工制品价格上涨仅为80%。四是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加工专用品种严重缺乏。如专用玉米,我国只有100多个品种,而美国有3000多个,我国小麦、苹果、柑橘等都缺乏相应的加工品种。产地初加工水平低。据有关方面测算,全国农产品每年产后损失3000亿元,相当于1.5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主食加工滞后。目前城镇居民约70%、农村居民约40%的谷物类主食依赖于市场采购,但大量主食产品依赖作坊和摊贩生产和供应。综合利用不足。农产品副产物和加工副产物的60%以上没有得到循环利用、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企业平均耗电量、耗水量分别是发达国家的2倍和3倍以上。布局比较分散。农产品加工企业85%是规模以下企业,95%是点状分布,产业分工不够,资源不能共享。创新能力不足。模仿多、创新少,引进多、自创少,单打独斗多、联合创新少,技术装备比发达国家落后20-25年,核心设备主要靠进口,多数企业缺乏品牌宣传推介资金。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化服务机构不足,覆盖面小,服务功能同质化、针对性不够强,难于与企业有效沟通对接。
  总体看,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与国外差距较大。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55%,低于发达国家的80%,果品加工率只有10%,低于世界30%的水平,肉类加工率只有17%,低于发达国家的60%,2.1:1的加工和农业产值比值与发达国家3-4:1和8-9:1的理论值差距很大。
  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面对新常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必须从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着手,实现重大提升。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数量目标上,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8万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得到加强;在重点领域上,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主食加工、新业态新模式、龙头企业、品牌建设、加工园区和主产区加工业等能力水平提升上实现新成效;在关键环节上,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水平和挖掘高端设备进口替代价值潜力方面实现新突破;在能力建设上,构建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实现新进展,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加强初加工设施和装备建设,切实突破初加工关键环节,整体提升初加工水平,通过产后减损实现增产增效增供增收。积极推进粮食加工减损,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烘储设施。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推进精深加工。积极采用生物工程技术、超高温灭菌、冷冻保鲜、分子蒸馏等精深加工技术,在提取蛋白质、脂肪、纤维、新营养成分、药用成分及活性物质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力发展优秀国产农产品加工设备装备,逐步实现进口替代。提升主食加工水平。培育一批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品牌化的主食加工示范企业,开展主食加工“老字号”品牌推介,加快推进马铃薯主粮化、主食化进程。开展主食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推动建立主食加工业产业联盟和技术集成联合体。推动综合利用。科学选择一批重点地区、品种和环节,主攻农业副产物循环利用、加工副产物全值利用和加工废弃物梯次利用。在秸秆、稻壳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环节开展试点。引进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农商直供、直销直供、食品短链、社区支农、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直销店、连锁店、冷链物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加工流通业态和消费模式,大力促进新技术与加工渗透融合。
  (二)科学引导产业布局。加强加工园区条件建设。着力强化现有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功能,突出园区特色,强化产业分工,吸引优秀企业向加工园区集聚,共享资源、服务和分工效应。培育产业融合区。通过加工园区前延后伸,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一支物流配送、产品展示和市场营销体系,创建一批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融合示范区。加快主产区加工业发展。将加工流通与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消费同步规划和实施,加强主产区产加销整体构建和区域合理分工,引导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转化,引导加工产能向主产区梯度转移,合力打造优势主产区主导产业,拓展粮食等加工转化增值空间。
  (三)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推进技术研发。要继续树立“大食物(粮油薯、肉蛋奶、果蔬茶、水产品及其加工品)、大农业(农林牧渔和加工流通)、大资源(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光温水等)、大生态(水、草、林以及动植物等其他生物构成的循环系统)”理念,全方位、多途径扩大食物来源,建立营养、安全、方便、快捷、美味、健康的多元化食物体系,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产业安全、生态安全、质量安全。继续加强建设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构建“产学研推用”有机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协同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设施装备研发。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建立具有中试能力的工程化研究平台及产业化应用平台,开展工程化研究和核心装备创制。筛选推广成熟技术。选择一大批成熟适用加工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广泛开展科企技术对接活动,选择重点主产区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培养造就人才队伍。多渠道多方式培育一批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生产能手、技能人才和精通产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强化质量管理。建设标准化体系,制修订一批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完善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及相关技术操作规程等。支持引导企业建立检测检验、质量标准和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将质量和信誉凝结成品牌,用品牌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加强品牌整合和保护。引导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整合县域品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
  (四)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集团,鼓励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建立产业联盟,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建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示范单位。积极推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加强上市融资服务和指导培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引导农民合作社等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通过加工流通分享农业增值收益。推广“粮食银行”,探索粮食产后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储存、统一销售的经营方式。
  (五)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投资贸易平台建设。搭建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加工展示展销平台,为企业销售产品和到主产区、境外直接投资、参股并购提供配套服务。开展各类公共服务。加强政策、咨询、信息、人才、融资、技术对接等公共服务,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健全国际标准跟踪渠道,完善数据库与公共服务平台,设计完善加工业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做到指标全覆盖、制度可衔接。动员社会机构提供各项服务。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社会力量提供各类服务,加快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为“一条主线”,以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为“两个目标”,努力推进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三个转变”,更加注重改革创新、质量安全、资源环境和集约发展“四个更加”,构建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公共服务、组织管理等“五个体系”,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力量。
  第一,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支撑,也事关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事关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繁荣稳定。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在当前新常态新阶段下,我们正从从国家层面制定印发一个政策性文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出部署,尤其是针对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这必将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五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积极落实和创设扶持政策。优化政策扶持方式,落实和创设政策并举,提高政策支持效率。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农产品初加工补助资金规模,明确有关涉农资金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继续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扩大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试点行业范围和初加工所得税优惠范围。二是降低融资门槛。要研究将企业收购资金列入专项政策性贷款的方式方法。扩大抵押物范围,将农产品仓单、出口定单、土地经营权、山林权和经济作物等作为抵押品。推进“财园信贷通”模式,财政向银行存入贷款风险保证金,银行以8—10倍额度为园区企业贷款。三是统筹解决用地问题。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引导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初加工用地和价格按农用地办理,企业用地出让价格按当地工业项目最低价执行。四是减轻企业负担。初加工用电按照农用电办理,初加工产品列入“绿色通道”。企业用电执行大工业优惠电价。同时要认真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规定,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
  第四,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线,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引导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三个转变。
  第五,加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支持体系。加快构建五大支撑体系,建立完善农产品加工业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形成合力。制定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等职能。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共同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同志们,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李克强总理曾明确指出:“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对于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组织协调优势和金融部门资金优势,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探索完善金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融资模式,优选一批重点项目给予融资支持,解决产业发展融资困难,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十分重大。2014年7月,农业部办公厅、中国民生银行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荐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民创业项目的通知》(农办加〔2014〕15号)。《通知》印发后,各省(区、市)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高度重视,严格项目程序和标准条件,结合实际,广泛发动,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合作社等经济实体积极申报,已向民生银行现代金融事业部推荐了了一批项目。为积极推动项目进展,前不久,我还亲自带队与民生银行现代金融事业部项目负责同志一起,去了河北、山东调研,深入了解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建议。下一步,我局将积极加强与中国民生银行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调研论证、产业服务等工作,建立合作机制,推动项目进展。同时,希望民生银行加快项目评审进度,整合行业资源,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各省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和企业也要积极加强与民生银行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主动沟通,相互支持,争取更多的项目落地实施,努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