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新京报】我国农产品加工仍有短板 中国农业科学院部署科技创新

针对我国农产品采收、贮运、保鲜、加工、质量安全、营养健康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 王巍)极速降温之后的烤红薯,可以吃出冰淇淋的味道;用花粉加工成的美食;马铃薯制成的糕点……3月24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举行的“科技创新引领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见到了琳琅满目的新颖美食。据介绍,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但同时,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仍有短板,在发布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在基础创新、卡脖子技术装备自强自立等多方面展开技术创新。

数据: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7.5%

农产品加工是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对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都意义重大。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同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与农业产值之比接近2.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7.5%。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迅速,王凤忠表示,当前,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3%,“过去这些年,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发布会现场

王凤忠介绍,“第一,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等方面,一些关键技术和装备取得了突破,比如小麦制粉、低温榨油、冷却肉加工、传统食品工业化等,同时,制粉、榨油、榨汁、畜禽屠宰分割等关键核心装备实现从依靠引进向自主制造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第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标准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国家监督抽检33大类24.4万批次食品样品,平均合格率达97.6%。第三,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动了产业融合,催生了一批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农事体验、创意创业、科普基地、民俗文化、乡风乡愁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成就:每年挽回1亿人口粮

过去的“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取得了多项成果。

粮食收储运、干燥加工等环节中的损耗率和技术、设备的水平息息相关,据介绍,由油料所、加工所联合多个科研单位合力研发的新技术,攻克了多个关键环节,新技术在中央储备粮库、海关口岸等主要单位和湖北、山东、河南等22省市国家粮油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中应用,提高粮油质量安全水平,减少了污染损失,使大宗粮食储运流通损耗不超过5%,每年挽回总产2%的粮食损失,相当于约1亿人一年的口粮。

科学家介绍小麦加工及面条制造中试线

而由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协同其他科研单位研发的畜禽宰后处理技术,提升了超快速冷却、冰温/超冰温贮藏、电场辅助冷冻解冻、生鲜肉专用包装等关键技术水平,王凤忠介绍,“该技术在20余家规模以上屠宰加工企业应用,宰后损耗由8%-10%降到3%以下,示范企业每年减少畜禽肉损耗约10万吨,挽回经济损失约30亿元;生鲜肉货架期从7天最长延长到120天。”

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布局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加工装备自主自强,支撑健康中国战略等多个方面,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也成绩斐然。王凤忠介绍,“比如茶叶所茶深加工利用团队,针对贫困山区夏秋茶资源丰富但苦涩味重、品质低、效益差的现状,创建了高值化梯次利用关键技术,突破了高品质终端化速溶茶的技术瓶颈,并在饮料工业上广泛应用,创制出回甘茶、醇味茶、冷溶速溶茶等新产品近20种。相关技术在安徽金寨、江西婺源、湖北恩施、云南临沧等贫困地区的20多家规模企业应用,建立生产线30余条,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47.15亿元,直接带动约268万亩共30万吨夏秋茶实现高值化利用,使茶农平均每亩增收1675元。”

短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

尽管发展很快,但当前,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短板。王凤忠介绍,比如关键酶制剂和配料进口依赖度较高,面临“卡脖子”的问题。

酶是农产品加工中的重要介质,在许多环节均涉及酶的应用,王凤忠说,“当前,酶制剂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中国酶制剂市场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技术上来说,国外垄断了主要的菌种专利,并且国外基因工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而国内技术还相对落后,发展受制于人,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和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存在严重供给不足的情况。”

科研人员介绍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情况

产后损耗也是加工业中长期难以解决的痼疾。王凤忠介绍,“在生鲜农产品减损保鲜与物流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对而言,仍处于手工半机械化阶段,存在两大技术短板:缺乏绿色精准的减损保鲜技术,现有技术装备靶向性低、精准性差、绿色环保性不高;缺乏智能化的冷链物流技术,现有冷藏与物流技术设施设备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低,在途监测不到位、控制不精准,运行成本高。”

农产品从原料到商品,其间要经过初加工、深加工、生鲜到熟制等梯次加工多个环节,王凤忠说,“当前,我们仍缺乏梯次加工技术,对农产品的利用不足,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较低。我国当前农产品加工率约为67.5%,但相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深加工技术,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

此外,在资源综合利用、加工装备自主创新等方面,也仍存在着薄弱环节,王凤忠介绍,“比如综合利用方面,近60%的共产物没有得到高值利用,只能低值化处理,或作为废物丢掉或简单堆放,既浪费了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部署:“十四五”期间将展开多种技术创新

“十四五”开局之年,针对农产品加工科技中的短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部署了多项科技创新工作。

王凤忠介绍,“第一,未来将加快构建全国一盘棋的协同创新体系。围绕一村一品、产业强镇、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农业农村部中心工作,团结兄弟单位发挥区域优势、分工协作,有序推进联盟、学会、协会等管理运行,搭建产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独具特色、在国内外具重大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联合体。第二,加强基础性与基础原始创新,针对我国农产品采收、贮运、保鲜、加工、质量安全、营养健康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为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提供理论支撑。第三,努力实现卡脖子技术装备自立自强。重点突破农产品自动化采收贮运、绿色保鲜、在线分级分选、产地初加工、全组分梯次利用、传统工艺再造、功能因子稳态化等农产品现代化加工保障共性关键技术。”

琳琅满目的加工产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

此外,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还将全力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王凤忠说,“未来,我们将联合国内优势科研机构共同筹建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国家重点实验室,并积极争取农产品产后减损重大科学设施支持;以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学科群重组工作为契机,完善学科群内区域性、专业性、产业性重点实验室布局;牵头构建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实验室体系,以绩效考核推进开放共享。”

文章来源: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165978881557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