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所内要闻

加工所7项成果分获国家、省部和社会力量奖

    2014年,加工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不断加强重大成果培育,激励和引导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共有7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省部级和社会力量奖。
    粮油加工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王强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创制”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加工有害生物防控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戴小枫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抗黄萎病性棉花的育种方法”成果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肉品加工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张德权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羊肉加工增值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和“生鲜羊肉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2项成果分别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创新奖特等奖和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科技贡献奖一等奖;粮油加工创新团队魏益民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挂面生产关键技术与产业示范”成果荣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果蔬加工创新团队木泰华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甘薯高值化加工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和“甘薯渣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项成果分别荣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和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王强科研团队发明了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联产技术及装备,实现了传统制油技术的革新。发明了花生伴球蛋白与浓缩蛋白制备与改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发明了功能性花生短肽制备技术,大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3年累计销售收入148.5亿元,新增利润8亿元、税收2.1亿元。该成果攻克了目前花生加工产业存在的瓶颈技术与装备难题,开创了花生低温压榨和蛋白高值化利用的先河,为提升粮油营养品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戴小枫科研团队针对棉花抗黄萎病品种选育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发明了高选择压复合动态病圃与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的育种方法,该方法构建了菌量高、致病性全、菌源更新的高选择压复合抗性鉴定圃,将棉花杂交后代材料于病圃中进行全生育期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跟踪,连续2年重复选育。该方法稳定性好,育种年限短,选育棉花品种抗性稳定持久,应用该方法创制抗黄萎病材料162份,选育出世界上首批棉花抗黄萎病品种14个,获3个植物新品种权,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超过5500万亩,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张德权科研团队创制了肉羊宰后减损技术与装备,首创了适用于我国肉羊品种、消费特点、加工方式的羊肉分级分割技术和装置,研制了风干羊肉工业化加工技术与装置,发明了羊骨素和羊骨素调味料制备技术,研发了冷鲜羊肉、分割羊肉、风干羊肉、羊骨素调味料四类重大新产品,整体增值50%以上。上述技术成果在内蒙古、宁夏、新疆等肉羊主产区的龙头加工企业中推广应用,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50.85亿元,新增利润10.96亿元、税收4.43亿元,带动2万户农牧民养殖肉羊,增加农牧民收入约2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000多个。部分成果获2014年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农业部评为首届农产品加工业十大科技创新推广成果。
    
    魏益民研究团队通过技术创新、设备创新和工艺创新,设计了原粮质量自动检测、分级储存工序,建成了原粮自动检测分级系统,建立了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和产品质量内控标准,创新了连续真空和面技术和节能降耗干燥技术,筛选出了挂面专用小麦、专用粉质量控制指标,实现了原粮质量、面粉质量、挂面质量在线或准在线监测。国际首次设计和制造出连续真空和面机、挂面干燥双排柔性上架设备、挂面自动送料和分料包装设备等,国内首次设计和制造出日产25吨面片自动化生产成套设备,开发了面片、杂粮面片和杂粮挂面等3个系列12种新产品,建成日产45吨挂面自动化生产线17条。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升级挂面产业,促进产业转型的合作模式,对我国传统食品工业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
    木泰华科研团队发明了高品质甘薯淀粉高效制备关键技术,实现了传统淀粉生产技术的革新。发明了甘薯淀粉加工薯浆中蛋白生产新技术,首次实现了甘薯蛋白产业化生产,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发明了甘薯淀粉加工薯渣中膳食纤维和果胶连续化生产新技术、复合功能寡糖及葡萄糖生产新技术,大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成果企业转化应用,三年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8.89亿元,新增利润3.57亿元,新增税收1.58亿元。该成果攻克了目前甘薯加工产业存在的瓶颈技术与装备难题,开创了甘薯淀粉加工薯浆与薯渣高值化利用的先河,有效推动了我国甘薯产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部分成果荣获2014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