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所内要闻

凝聚青年力量,逐梦大所重器

炎炎夏日,风云际会。6月17日下午,加工所“逐梦大所重器”首届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如期而至。本次沙龙以“围绕‘国之大者’,青年人如何选择科研方向”为主题,王凤忠所长、康威书记、张德权副所长和邓红亮副书记出席活动,加工所各创新团队青年科研人员20人参与交流讨论。

青年科研人员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聚焦研究所“一体两翼三拓展”学科布局,在减损保供、提质增效和前沿颠覆性技术等方面畅谈所思、所想、所悟,分享粮食产后减损、生鲜农产品仓储物流、加工提质增效、营养健康、未来食品和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调控团队张金闯博士:“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保供给不仅仅要从稻、麦、玉、豆品种上保数量,还要从营养素的角度保质量。我国植物蛋白需求量较大、研究起步较晚、利用率低,要想运用植物蛋白加工技术真正服务好产业,应充分了解挖掘植物蛋白原料资源,开展加工适宜性评价,高度关注绿色加工技术和装备创新,同时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植物基制品的作用,推动科普宣传。”

粮油减损与真菌毒素防控团队李旭副研究员:“以粮食烘干技术和设备开发为例,为实现技术和装备短期内突破,临时组建虚拟团队,由项目召集人负责各环节流程疏通和运作;颠覆性技术方面,利用全体外合成技术开发反手性蛋白生物合成平台,生产耐蛋白酶的活性蛋白/多肽,利用食品组学分析技术,解析食品‘热性’‘凉性’差异,以现代科技手段解析传统中医理论;采取针对性考核任务目标进展的方式,考量实际工作量、执行进度,避免走入从前只针对文章、专利考核的怪圈。”

马铃薯加工与品质调控团队赵瑞璇博士:“我国马铃薯的转化率和全利用率较低,如何降低损耗对于粮食减损尤为重要。在冻融脱水优化其贮藏期、充分挖掘原料品质评级和加工适宜性的前提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更好地实现马铃薯全组分利用,探索新模式新技术。”

食物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团队张泓泰副研究员:“整合创新原理、产品和技术,开展集成模式软课题研究,引领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国之大者’思想,将创新模式和思想润物细无声地写入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写入农民的生活,为减损保供做出贡献,为农民的幸福生活奉献力量;加强食物营养与公共卫生领域的关联研究,充分认识加工所在国民健康规划中的使命责任,在健康中国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弄清‘病是吃出来的’和‘病是吃好的’的关系,明晰食物加工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关键作用。”

中式食品加工与装备团队魏文松博士:“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亟需打造适合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数字化智能加工平台。建议利用已有工程思维和食品背景的交叉学科人才,打造智能加工平台或虚拟中心;利用已经创建的数字智能加工平台,引才聚才;利用数字智能加工平台为全所加工工程服务;从经济和资源上都大力支持智能加工平台的创建,最终实现农产品加工的减损保供、节省人力、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


康威表示,此次沙龙收获颇丰,“营养素角度谈供给、品质适应性评价、产业服务升级、完善评价考核、延长肉品货架期、完善供应链、加强制度建设、关注国家政策、搞智能装备、树立新品牌”等观点的提出,表明沙龙有效活跃了青年人的学术思维,激发了创新激情,将极大有利于凝练科研方向,抢占科研制高点和主动权。

王凤忠对青年人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表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青年人更要勇于打破学科间界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刻思考加工所的“国之大者”,敢拼敢闯,在技术上创新、在理论上突破、在思想上引领,铸造“独门绝活”,完成“国之大者”下的“大所重器”。

青年学术沙龙是为青年人搭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专属平台,也是青年人展示自我、共谋研究所高质量发展的交流平台,旨在通过思维碰撞,梳理加工所使命任务,明晰农产品加工业的“撒手锏”“真家伙”,提升青年科研人员肩负研究所未来跨越发展的能力,增强其获得感和与所共同发展的荣誉感。后续加工所将继续围绕“如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创新团队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等主题,继续开展学术沙龙活动。

文化沙龙活动现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