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人民政协报】从“量冠全球”到“质领世界”:科技创新照亮花生产业进阶路

“近年来我国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花生品种选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产业向高质量、高附加值、可持续方向转型,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粮油学会理事长卢景波日前在国际花生产业与科技创新大会暨2025年国际花生年会上表示。

会议以“科技创新驱动 新质生产力赋能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河北省大名县举行。大名县委书记高巍介绍说,作为“中国花生之乡”,大名县拥有400余年花生种植历史,常年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高油酸花生25万亩),年加工花生超10万吨,总产值35亿元,已形成“育种、种植、加工”全产业链模式。当地创新“集体+龙头”合作模式,携手玛氏、鲁花等领军企业,推动“大名花生”与国际标准接轨。

高油酸花生成品种创新核心

作为花生产业品种创新的“主力军”,高油酸花生因货架期长、营养优势显著,成为全球竞争焦点。会上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高油酸花生品种达300个,种植面积1100万亩、产量300万吨,面积与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占国内花生产业总量的15%—20%。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为核心产区,其中河南占全国高油酸花生产量的1/3,河北华北地区增速最快,大名县更是依托25万亩高油酸花生制种基地,成为全国重要的种源供应地。

“中国高油酸花生的优势在于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全覆盖,但占比仍落后于国际水平。”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会长王强指出,美国高油酸花生种植占比达85%—90%,阿根廷达70%—75%,我国需进一步通过政策引导与企业需求联动,扩大高油酸花生种植规模。美国花生协会副会长Peter Vlazakis也提到,美国通过大企业(如Jif)主导的“需求驱动”模式,快速推动高油酸花生普及,这一经验对中国有借鉴意义。

 深加工破解“榨油依赖”,蛋白与功能产品打开价值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花生产业以榨油为主(占比51.5%),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花生油市场“内卷”严重,企业每吨利润仅一两百元。大会提出,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深化花生深加工,尤其在花生蛋白与功能型产品开发上发力。

王强团队展示的成果显示,花生蛋白开发已取得突破:低温压榨花生蛋白粉(蛋白含量50%、残油5%)可应用于肉制品、宠物食品、果汁饮料等领域,市场价达7000—12000元/吨,远超高温压榨蛋白(2000元/吨);更具潜力的7S花生蛋白,因含硫氨基酸含量低于大豆蛋白,适合开发降血脂、延缓衰老的功能性食品,目前已进入产业化试点阶段。此外,植物基花生肉制品通过高水分挤压技术实现突破,可模拟牛肉、猪肉口感,已建成千吨级生产线,获2024全球食品工业奖与2025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为花生蛋白增值提供新路径。

在功能型花生油领域,甘油二酯花生油成为新方向。“传统食用油摄入过量导致肥胖、高血压等问题,甘油二酯可直接代谢不积累,市场前景广阔。”王强介绍,目前通过酶催化技术已降低甘油二酯制备成本,未来结合育种提高原料中甘油二酯含量,有望开辟“纯天然”功能油新赛道。

中国花生锚定“自主保障+国际协同”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张立伟分析全球油料市场时指出,2025年—2026年全球油脂油料产量增速放缓(预计仅增1000万吨),大豆、油菜籽、葵花籽产量增长受限,而消费持续增加,国际油脂价格或呈震荡上行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国花生产业的“自主保障”优势凸显——我国花生产量占全球1/3,贸易量仅占全球10%,主要依赖国内供应,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小。

 “但自主保障不意味着封闭,需加强国际协同。”Peter Vlazakis表示,美国2025年花生种植面积预计增7.8%、产量增9.7%,中国是美国花生核心出口市场(占比80%),未来可在品种改良、可持续种植(如节水技术、土壤保护)上深化合作。张立伟也建议,我国需进一步挖掘花生单产潜力(当前单产为世界平均2倍,仍有提升空间),同时拓宽进口渠道,通过“国内生产+多元化进口”保障供应,借力全球资源推动花生产业升级。

从高油酸品种的“量质齐升”,到深加工产品的“价值突破”,再到全球视野下的“协同发展”,此次大会为花生产业指明了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型的方向。正如卢景波所言:“花生产业的升级,既要扎根本土做好种源与加工创新,也要放眼全球把握供需机遇,才能真正实现从‘中国产量’到‘中国价值’的跨越。”

微信图片_20250918141027_125_381.jpg

文章链接:http://share.rmzxw.net.cn/article/6249008/5.html?t=175810936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