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所内要闻

加工所研究了食品中氟类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同步测定技术及慢性膳食风险评估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食物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创新团队研发了食品中氟类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同步检测技术,并完成了其慢性膳食风险表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Food Chemistry》(JCR一区,IF=9.8)。加工所2024级硕士研究生杨田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敏敏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230484293)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1102200)的资助。

目前,氟类化合物多组分靶向检测技术体系尚不完善,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残留变化规律与风险评估数据不足,制约了相关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优化了前处理、色谱分离与质谱检测条件,实现了目标物的高效分离与净化,建立了适用于13类农产品复杂基质的分析方法,检测限(LOD)低至2.0μg/kg,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与灵敏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同阶段氟类化合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结合加工因子分析了清洗、去皮、加热等处理方式与氟类化合物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了可显著降低残留的关键加工手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针对不同人群的慢性膳食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加工过程可有效降低消费者的暴露风险。

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为氟类化合物多残留检测提供了标准化技术方案,相关成果将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制修订残留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对指导农业规范用药与保障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5.146928

图片1

同步测定技术及慢性膳食风险评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