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百家争鸣» 第1期:学科发展

“顶天立地”两手抓两手硬

——研究所定位和学科发展大讨论十支部汇报稿

一、 研究所发展路径

(一)定位

研究所应立足“国家队”和“拟转企”的两大定位,聚焦“三个面向、两个一流”,思考未来发展的路径与方式。“国家队”要求我们要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解决产业共性关键性问题、保障民生健康发展为使命;“拟转企”要求我们走市场化、企业化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实现目标的路径与方式。

(二)短中长三个目标

打造世界一流综合性科研平台。坚持科研领先原则,通过创新合作机制,吸引各类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协同研发和技术交流,利用市场化手段激活研发动力,推动企业、政府、投资机构对科技研发有效投入,提升我所综合科研实力。

构建科技创新与科研转化集成平台。坚持市场化原则,集聚加工所及相关科研机构先进科技,强化产品转化、品控与营销,搭建由院所到区域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

创建企业培育与产业升级孵化平台。“拟转企”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向市场要效益,坚持服务产业原则,通过创新合作方式,构建多种利益连接机制,由参与企业孵化向产业孵化培育过渡,由单链条向全链条孵化模式过渡。同时,导入资本、市场、政策、项目等资源,支持各地龙头企业以科技与资本的组合力量进行产业并购整合,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研究所在产业孵化方面的优势。

(三)路径

1、顶天立地全方位服务社会,保证我所稳步发展

(1)面向各级政府

充分利用为相关部委等上级单位服务或合作的有利机会,增进有关司局与加工所的沟通协调,顺应科技创新、产业扶贫、创新创业等有关政策方向,争取更多相关政策支持、项目资源与研究课题,为创建一流的综合研发平台导入更多资源与机会,彰显科技创新“国家队”的实力与风范。

利用地方挂职、所地共建、园区合作等相关服务地方政府的机会,为当地政府或园区进行产业规划、企业培育、技术支撑、园区产业链构建等多个层面服务。

基于长期与政府、各类投融资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以部委相关政策为支撑,通过助力各级各类产业基金的组建,打通地方企业、产业与资本的通道,在提升产业集中度与科技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加工所向产业孵化平台转型提升的进程。

(2)面向企业合作

围绕大宗农产品及功能食品加工、保鲜物流等科技储备,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百强企业、产业园入驻企业、产业集群参与企业为抓手,进一步加深产业结合度,在推动成果转化的同时,扩大行业影响力。

基于与加工企业的合作,导入整合电商销售、品宣平台等企业资源,推动相关产品销售与宣传。探索技术入股、销售收入分成、授权生产等多种灵活方式合作机制,不但使加工所与科研团队获取科技成果后续的市场价值与收益,并将加工所打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与产品改进集成平台。

(3)面向社会责任

秉承“科技服务社会”的建所理念,凭借加工所人才优势,通过积极举办与广泛参与公益讲座、成果展演等公益性活动,实现加工所作为公益性研究机构的相关社会职能。同时,积极投身于各地创新创业系列项目与活动,通过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科技推广等方式,助力广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就业。

2、聚焦市场需求,强化核心竞争力,促进我所可持续发展

科研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是促使一批掌握科研技术的单位,形成集成产业链模式的市场化主体。对科技型企业而言,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的演进:项目生存型模式→产品扩展型模式→运营客户型模式→集成产业链型模式。四个阶段,相对应有四种业务模式:经营技术→经营产品→经营解决方案→经营服务支撑。

那么,近期摆在我们眼前最迫切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打造我所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装备,确保我们在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

经营技术:拥有核心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核心技术国内领先的相对优势,并能管理和掌控核心技术;拥有可内部转化、也可以对外转让销售的技术;技术收入既有国家拨款,也有自主创新的投入预算。

经营产品:拥有农产品加工产品开发能力,利用手中核心技术的优势,不断引领产品发展;拥有较高的产品化成熟度,国家战略需求产品与横向市场化的产品可差异化发展;拥有相对固定的战略价值客户群;各专业产品搭配服务进行组合,形成产品收益。

经营解决方案:拥有农产品加工领域业务范畴内各专业产品、服务任意组合的方案解决能力,拥有农产品加工产品生产线系统单元总装总测、集成交付的能力和权利;各专业产品组合营销、解决方案、总装总测、集成交付等业务。

经营服务支持:拥有优质的售后服务能力,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产品培训、系统升级换代、售后支持等服务。就目前大环境而言,调整研究所产业结构、创新多元化的产出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是调整经济增长路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才能实现我所的可持续发展。

二、 研究所科研方向(聚焦三个面向)

(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

“国家队”和“拟转企”的双重角色,决定我们的科研方向既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作为国家队,要关注和紧跟世界农产品加工科技前沿和热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卡脖子”问题。又要着眼行业普遍存在的共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开展基础应用与应用型研究。

(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要面向国家和民生重大需求,主动适应新形势,围绕加工市场当下所需,开展工艺改进、产品研发、技术咨询等,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三、 科研诚信、学术学风问题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自诞生之始就把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作为崇高目标。科研水平应该是建立与科研诚信之上的,没有科研诚信的奠基,无法实现科研创造的学术价值。在研究所应构建优良学术风气,营造健康学术环境。

(一)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

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系统完整的科学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所支部应定期组织学习党章、党的文件、所里规章制度等,自觉提升党员科学道德素质。

(二)广泛宣传我所模范事迹,树立典型

要发挥典型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宣传所里老一辈科学家的坚定信念、执著精神、踏实作风,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精神境界,从根本上净化学术风气。

(三)发挥科研学术机构的自律功能

各个学术团体、科研团队和党支部要制定道德准则,完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要提高科研活动的透明度,倡导学术争鸣,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诚信文化建设,让求真务实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四、 创新创业

《周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无论国家、单位,还是个人,唯有“思变”才能久立不败。作为一个生存压力很大的“拟转企”研究所,所班子始终鼓励创新,包括理念创新、科研方法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用人选人创新等。在不断的创新与探索中求生存、求发展。

(一)企业化模式创新

随着转企改制、市场化转型等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我所应借鉴改制成功企业的经验,并结合我所自身特点,确定我所未来的体制。例如,电科院二十所的院所转制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我所也可以谋划在转企时推出加工所的“1+1+N”模式,即“1个”从事生产经营性业务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转化的集团公司,加“1个”服务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产业任务的创新中心,以及“N个”平台及子公司(由各个科研创新团队开办)。

(二)合作机制创新

通过合作机制的不断创新,整合技术方、运营方、投资方、各级政府等相关产业链各方,探索事业法人、企业法人等多种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托具备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形成新型“科企融合发展联合体”,全面开展成果信息共享并优先转移转化、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中试孵化基地等方面合作,力争形成在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全国范围内的联合体布局。

(三)鼓励科研人员创业

由于院所科研与转化“两张皮”问题长期存在,以致“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从商品到市场、从市场到投资、从投资到产业”的道路十分漫长,全国科研项目创业夭折十之八九。要学习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院《成果转化奖励办法》、所制定的各类落地措施等。鼓励科研人员在岗创业、企业兼职。我们可多借鉴中科院西光所、物理所、先进院、北大协同创新院等单位产业化模式,汲取经验做法,探索“团队人员出资+风投基金+国资平台”等合作机制。

五、潍坊院、合肥院发展建议

潍坊食品科学与加工技术研究院、合肥食品科学与营养创新研究院作为我所“十四五”所地合作的两大重点基地平台,承载我所农产品加工技术转化落地,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重要模式,创新农业科研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应在符合“三个面向”,“两个一流”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研究,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全盘规划,分步推进

(二)定位清晰明确,合作模式各异

、潍坊院—“保姆”式合作模式 、合肥院—“引擎”式合作模式

(三)稳步推进方式开展资本运作

由于上级主管部门政策要求,研究所不能够进行现金出资,无法直接参与资本投资,同时,研究所作为国家科研事业单位,目前直接参与专业化的市场化资本运作的能力不足,风险隔离手段不足,因此,研究所层面的投资平台筹建目前尚不成熟。建议待院里出台政策,建立融资平台组织各所参与,或借助创新型研发机构所在地国资平台,采用逐步涉足的方式,稳步推进的方式开展科技与资本的合作。

(四)创新用人机制,注重人力资源建设和培养

在人力资源方面,新型研究院人力资源配可以部分依地方农业院校及合作企业。团队成员与地方大学教授实行定期轮岗,首席只做业务指导,并不用长期驻守,具体工作交由当地聘用人员、研究生承担。同时,可以社会招聘加强培养当地专业型人才,逐步减少外引入驻团队人员、频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