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百家争鸣» 第2期:研究所定位

新时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定位属性及发展战略思考

2020年,我国将迎来事业单位全面改革最后一只靴子的落地。根据公布的文件显示,2020年底将完成全部的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之后将减少126万个事业单位,这也就意味着将有3000多万编制人员失去事业单位等身份,还有一部分人将彻底被编制边缘化①。自200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被定为“拟转企”以来,十七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今年进行的改革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的改革,而是寓意深刻的战略转折,更是决定研究所命运的关键时刻。公益二类还是彻底转企,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究竟还能拿多久,研究所怎么办?今后该如何发展?

一、加工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与属性

习总书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对中国农科院所提出了“三个面向两个一流”的总体要求。我们认为,习总书记的指示概括了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也是对新时代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方向和目标定位。

(一)国家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基础地位决定公益属性

加工所是国家农业科研机构,致力于全国性重大应用研究开发工作,承担省、地农业科研机构不宜承担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方向性重大科技问题,重点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的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十五条规定:“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实行有偿或者无偿服务。” ②这些基本论述与法律规定无一不体现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公益属性。

截至2018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已经突破23万亿,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远超农业总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1,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③。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予以高度重视,而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领域一个优先主题,处于与农业同等地位的一个领域将单独予以谋划。因此,加工所在未来将承担十分艰巨的任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赋予加工所新的历史使命,要为14亿人口“吃的好,吃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依托,加工所的公益属性不可动摇。

(二)加工所的发展定位

要明确研究所的发展定位首先需捋清科研单位、生产企业、政府部门三者之间在研究所未来发展中各自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加工所是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技术发明创造的主力,应以产业技术提升为标杆。虽然在“拟转企”的巨大压力下,研究所不得不面向市场经济,走自收自支的道路,但科研单位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主体这一原则没有变化。而企业是新产品的营销机构,是科技创新投资和回报的主体,是研究所科研成果转化的末端和归宿。政府部门起到的是重要的引导作用,将科技投入比如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装备资金、市场开拓资金等投入具有技术创造能力的科研单位,而不能直接投向广大企业。

加工所过去几年成功的成果转化经验表明,我们像作科所、植保所那样“吃皇粮”不行,像企业那样完全对接市场做终端也不行,加工所已经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即做技术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与企业协同创新。当科研单位与企业协调好关系,各司其职,国家的科技资源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投入与企业联合进行特定目标研发的科研单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研究所与企业之间如何协同创新至关重要,拉好亲密红线,将决定研究所未来发展的路是否走的稳走的远。

这里建议研究所做好四个80%。一是80%研究项目必须来源于生产实践,以利于成果转化④;二是80%技术成果必须产生经济效益,减少无效研发;三是80%科研经费必须投向产生效益的创新团队,集中有限资源;四是80%合作生产企业与研究所搭建联合技术中心,依托研究所基地平台培育企业研发核心竞争力。

二、加工所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一)建设一流农业科研单位

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院所建设目标要求,全面做好人、财、事的科学化管理,强化世界一流的现代院所制度建设。

1. 法人治理机制。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推动已出台的放权改革措施落地实施,探索进一步扩大编制人事管理自主权、收入分配自主权、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等。

2. 分类评价机制。建立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的分类评价机制,加强分类评价结果应用及与人才评价、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相关政策的协调。推动评价标准由“重成果、重奖励”转为“重应用、重贡献”,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由“论文专利导向”转为“产业需求导向”⑤,突出科研成果技术研发的创新度、产业需求的关联度和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3. 科研投入机制。突出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先确权后放权”的原则,建立“稳定支持+任务委托”的创新支持长效机制,实施基础性研发、应用型研发、前瞻性研发的分层管理,引入以竞争性项目和成果转化收益为主的激励机制。创新财政支持农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方式,加强财政扶持资金整合和支持强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坚持目标导向的创新任务

坚持“三个面向”,坚持国家需求和产业问题导向,按照四大板块部署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科技创新任务。

1. 战略必争的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与方法突破,攻克一批前沿技术,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突破一批瓶颈技术,取得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建立重大技术系统。

3. 区域性可持续发展技术领域:破解区域重大技术难题,集成重点扶贫地区、基地所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解决方案和技术模式。

4. 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技术领域:建立学科基础资料大数据,比如国人膳食营养健康基因筛查、地方微量元素图谱、民族特色膳食结构分析等,显著增强对科学研究和政府宏观决策的基础支撑作用。

(三)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模式

通过统筹全国农业科技资源,引导跨团队、跨领域、跨学科、跨单位的大联合大协作。

1. 科技创新联盟。以国家食药同源科技创新联盟、国家马铃薯主食产业化科技创新联盟为载体,凝聚、整合和优化全国优势农业科技力量,探索建立国家需求导向、任务目标带动、平台资源共享、激励相容约束的长效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分工协作“一盘棋”、上中下游“一条龙”、多学科集成“一体化”的大联合协作新格局。

2. 科企协同创新中心。依托中国合肥营养健康研究院、中国潍坊食品科学与加工技术研究院、木兰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等基地平台,引入市场机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科技为引擎、企业为主体,探索实践产学研一体、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农业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新机制。

(四)打造卓越联动的创新团队

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新时代做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关键在于抓好“三支队伍”。

1. 科学创新团队。根据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定位和创新布局,按照任务目标和功能定位的不同,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加强各学科创新团队的科研协作,成为各类创新主体的核心智力支撑。

2. 技术体系团队。依托基地平台,建立围绕产业链上中下游各技术创新环节,培育开展区域性、综合性和全链条式的重大技术攻关团队,加快突破形成集成配套技术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全过程、系统性技术方案或模式。

3. 成果转化团队。培育一支懂得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经济、管理运营、商务谈判等专业知识,适应国情农情的专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队伍和农业科技中介服务队伍。

总之,站在历史发展的机遇期和风口,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必然的选择,其过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加工所工作十年的老员工,有义务有责任为研究所的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愿意与加工所休戚与共,同创辉煌,在新一届所班子坚强有力地领导下走向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2020年完成事业单位改革,这几类人将失去编制,铁饭碗渐行渐远,https://new.qq.com/omn/20191020/20191020A05BBV00.html腾讯网2019.1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https://baike.so.com/doc/2703709-2854598.htm

3.2018年终盘点:食品工业总量规模持续壮大 产业不断升级https://www.360kuai.com/pc/93d04b8487c70746e?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4.刘波,庄钟钦,苏晖,杨扬: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农业科技管理[J],2013(32),6-11

5.科技部:破除“唯论文”导向 加快完善科技评价制度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03-05/9114071.shtml 2020.3.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