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 党史学习教育» 先进典型

凝心聚力谱写脱贫乐章 矢志不渝推动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先进集体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言必信,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做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始终以“科技扶贫,振兴产业”为国家队的使命,把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作为肩负的责任。八年来,从所班子到青年科研人员,全所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支援一线,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坚定信念,为打赢脱贫攻坚这一硬仗,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近年来,研究所援疆援藏干部同志:

舒文华:农业农村部第七批援疆干部

王长江:农业农村部第七批援疆干部

王凤忠:中组部、人社部选派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

朱捷:中组部、人社部选派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

佟立涛:中组部团中央第17批博士服务团援疆干部

一、政策落实

研究所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系列讲话精神,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按照部、院党组工作要求,围绕我院科技帮扶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研究所在科技创新、技术成果、人才队伍等方面优势,组织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

二、组织得力

为保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研究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团队首席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指定成果转化处负责所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对外协调,施行定期例会,

对照各课题组科技扶贫年度工作计划,及时跟踪、督导。研究所王长江书记亲自深入扶贫一线,带队调研考察玛纳斯县、策勒县、墨玉县、八宿县、南木林县、阜平县等重点贫困地区,与当地政府、企业开展务实对接,助力地方形成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每月亲自对所内扶贫月报审核把关,总结当月扶贫工作进展及明确下月扶贫工作重点,按期报送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机制健全

研究所制定了《科技扶贫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各团队、课题组的工作目标和帮扶任务,要求全所科研人员要从政治和战略高度认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充分体现国家队在科技扶贫方面的“头雁”效用。研究所将扶贫工作纳入创新工程考核及对标“三个面向”工作路线图,修订《创新工程管理办法》和《科研人员年度考核评价办法》,将科技扶贫工作成效纳入创新工程和科研人员考核体系;建立科技扶贫工作绩效评估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科技扶贫方式方法;要求每个创新团队科研任务中至少有一项面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科研任务,投入骨干开展工作。坚持扶贫战略优先原则,自筹横向经费开展科技扶贫工作,近3年在科技扶贫工作中累计投入超过1000万元。

四、帮扶扎实

研究所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多次前往帮扶对接贫困县(八宿县、南木林县、策勒县、共和县)进行调研考察,与地方政府座谈交流,认真听取当地产业规划及技术需求,提出意见建议。并针对需求进行梳理,依托所内现有成熟技术成果,将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带领所内相关专家团队进行二次对接,帮扶地方建立特色主导产业,抓住产业发展机遇,推进当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研究所先后选派多名干部深入重点扶贫地区开展帮扶支援工作。2016年7月选派王凤忠所长到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工作,成立西藏农科院加工所,筹建西藏地区农产品加工创新平台。2019年选派朱捷同志挂职西藏农牧科学院加工所所长,开展长期持续帮扶,将科技扶贫工作做实做细,继续为西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供支援。

研究所相关课题组为阜平县嘉鑫公司提供科技咨询六次,对该公司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内容和建厂地址、规模等提出具体建议,带领其公司相关人员去湖北随州裕国公司等考察,对香菇保鲜加工进行现场指导三次,带领研究生到公司开展香菇保鲜实验三次。在阜平县推广香菇不控温保鲜新技术一项,完善了香菇分级标准,建立香菇保鲜初加工规程,为企业增加收入200万元。

此外,研究所木泰华课题组自2016年起,连续多年对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滦平县进行帮扶,通过科技咨询、现场指导、检验检测、规划编制、政策建议等多种方式开展扶贫工作。王强课题组,长期在新疆地区开展花生产业扶贫工作,帮助建立花生专用品种示范基地。王锋课题组针对新疆喀什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开展技术培训,当地企业等20余人参加培训。周素梅课题组赴西藏日喀地区调研青稞粉加工企业,并针对加工环节出现的技术问题,现场进行指导。郑金铠课题组与永顺县开展帮扶对接工作,明确县里农产品产业需求及帮扶内容,同时对猕猴桃、柑橘种植基地,以及水果、蔬菜产地初加工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和技术指导。毕金峰课题组对阿克苏地区农业产业化提升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重点讲解当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设备改造升级和关键设备引进等专题性内容。

五、成效显著

(一)因地制宜,建立一批特色主导产业

研究所木泰华课题组,依据云南省永胜县等贫困县的地域优势及产业结构特点,采用甘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扶贫模式对当地进行科技帮扶。仅2019年度,课题组累计向永胜县等地区提供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甘薯品种10个,累计种植面积达1000亩;通过甘薯的有效分级与梯次加工,带动当地甘薯产业发展,累计产值达800余万元,共计120人脱贫致富。积极帮扶企业发展,为金紫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一条薯粉和一条薯丁生产线,培训技术人员25人,有效提升了企业产品品质。帮扶企业2018-2019年度累计生产紫薯全粉2200吨,产值达3000万元,累计带动紫薯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带动脱贫人员200余人。

自2016年以来,木泰华课题组共计为滦平县引入20个品质优良的甘薯品种进行种植推广,2019年当地甘薯种植面积达2000亩。课题组积极开展鲜

薯分级及贮藏知识技能培训,指导当地企业建立鲜薯贮藏库26座(100平米/座)、日产5吨冰烤薯生产线1条、日产10吨甘薯主食生产线1条,所得鲜薯、冰烤薯、甘薯主食产品(馒头、鲜面条等)已陆续上市,为企业新增产值1200万元,直接带动130人脱贫,人均增收1100元。目前,甘薯产业已发展成为助力滦平县脱贫致富的支撑产业。

研究所王强课题组与新疆天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了“新疆花生机械化收获、干燥及储运减损保质技术研究”,在南疆建立花生加工专用品种示范基地160亩;与新疆北合花生种植合作社在克拉玛依建立花生专用品种原料基地2000亩,利用机械化种植、收获、干燥和储运新技术,解决了新疆花生种收储运及品质劣变问题,带动了当地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户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助力当地花生产业发展。

(二)搭建平台,有效促进科企对接

研究所发挥资源优势,积极组织贫困地区政府及企业(如河南正阳县、甘肃甘南州、广西百色市等)参加“第22届投洽会”等大型活动,开展贫困地区特色产品推介、技术需求发布等活动,为贫困地区企业免费提供展台展位,搭建科企对接平台。仅“第22届投洽会”一项活动,举办现场科企对接签约,其中贫困地区签约金额达810万元,有效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

同时,积极发挥国家队作用,组织联盟协同开展脱贫攻坚。充分发挥研究所“产学研政金”纽带优势,组织贫困地区企业进入马铃薯主食化产业联盟、食药同源联盟等。通过联盟服务开展科企协同创新,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与加工问题,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通过企业落户,政科企合作,推动地方以工带农、农头工尾的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贫困地区人员就业,充分发挥科技扶贫作用。近3年来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累计为贫困地区吸引社会资本超15亿元。

(三)扶贫扶智,开展技术人才培训

研究所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共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类人员超过1000人次。

2019年11月9日至10日,我所与生物所联合成功举办西藏自治区“高

原地区农牧业技术骨干培养研讨会”,来自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八宿县、尼玛县、申扎县的农业技术人员、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科研人员共计100余人参加培训研讨会。研究所为四县农技人员精心挑选了250本农产品加工技术方面的书籍,进行捐赠,以实际行动支持和推进西藏科技扶贫工作。

研究所王强课题组于2019年3月在新疆组织召开“新疆花生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来自全国50多名专家共同研讨新疆花生产业发展,培训技术人员130余人,提高了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2019年7月,课题组又赴新疆农垦科学院就花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等方面对当地80余名科技人员开展了扎实的技术培训,并进行了花生相关知识普及,提升了当地人员科技水平,对推动新疆花生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深入基层,创新扶贫模式

研究所王凤忠所长于2019年4月荣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唐华俊院长在王凤忠所长的年度援藏工作总结中批示:“凤忠同志不畏艰苦,脚踏实地,工作成效显著。自治区充分肯定,值得挂职干部学习。请院办机关党委择机加强宣传”。

王凤忠所长于2016年7月起,作为中国农科院第八批对口援藏干部,先后担任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新技术引进与开发处处长、农产品开发与食品科学研究所所长、党支部书记,主要负责藏区内外联络、加工所建设、院士工作站筹备、产业开发及食品所支部党建工作等;肩负自治区援藏“六个一”的要求,即“组建一个研究所、带出一个科研队伍、成立一个产业化平台、开发一批产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全心全意融入雪域高原,积极探索农产品加工科技援藏新模式。

王凤忠所长援藏期间,针对西藏高端人才缺乏,产业乏力等问题,率先提出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议,12名院士、18名专家的农口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成功落地,投资4000万元的工作站正在建设;援藏期间,赴西藏地区40余县对青稞、牦牛、藏猪、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等进行调研,开发了年产4万吨青稞米的区内最大生产线,青稞米列入国家扶贫产品采购名录,预计达产后产值8亿,脱贫3000余人;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创新性的提出“飞地扶贫”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主任、自治区庄严副主

席以及自治区扶贫办的高度认可,对于解决深度贫困区脱贫致富提出了一条有自治区特色的扶贫方案。

加工所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始终贯彻落实“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主动作为,注重实效。展望未来,加工人会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科技扶贫工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更大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