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中国网】戴小枫:农产品加工点亮“中国现代农业梦”

 

4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工作。
    此次会议指出,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行综合配套改革,推动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收入。
    中国农业发展由此拉开了新一届政府主导的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序幕。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存在本质区别
    “科学认识现代农业,对于确立正确的农业发展方向至关重要。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但不是同一个概念。”采访伊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告诉中国网记者。
    戴小枫表示,农业现代化是个量变积累过程,由科学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升级换代为驱动,好比一场永远没有终点的“长跑”,现代农业需要不断地现代化,传统农业也可以搞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则是个质变过程,它定格在某一个历史“瞬间”,只有具备某些“指标”特征,才可称之为现代农业。
    那么,何为现代农业?戴小枫介绍,它至少应当满足以下几个衡量指标:
    ——农业从业劳动力在全国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低于20%,这是根本性的第一指标。
    ——用于农业的年总投资达到农业年产值的至少40%以上。
    ——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一个农民能养活10人/年以上。
    ——在农业产业内部,农业经济总量的80%至90%转由产后创造,农产品加工业取代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成为农业产业的主体,种植业、养殖业的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比至少达到1∶4以上。
    ——农业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附加值的提升,及通过产业链整体利润的均衡化和二次分配来实现。
    此外,还包括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综合素质、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居住条件、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等,能够从不同角度综合反映现代农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本质方面的各项衡量指标与指标体系。
    戴小枫指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农业的内涵和模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从目前的认识来看,现代农业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产品生产与经营商品化。
    市场经济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前提。现代农业生产,除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外,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化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生产利润最大化。
    ——生产装备与管理工业化。
    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全程装备工业化,以及动力的石油化、电气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互动性、依赖性加强,相互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效益越来越接近。
    ——生产要素投入集约化。
    要素的集约化投入与高效产出,是现代农业的生产特征与追求目标。集约化的生产要素投入,改变了农业的粗放式经营。农业生产由劳动集约,转变为能量、资金、技术、经营和管理的集约,有效地提高了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生产动力科学技术化。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与核心要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正在成为引领、支撑和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生产组织与服务社会化。
    贯穿于产业链的全过程,完善的专业化、社会化产业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生产发展可持续化。
    追求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统一与协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投入与补贴福利化。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府全程补贴并提供保护和服务,是现代农业的政策特征。谈及中国至今未能进入世界现代农业国家行列的原因,戴小枫说:“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对于现代农业的认识还有些模糊,致使前行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发生了偏差。”
    戴小枫表示,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过去我们在片面地理解、设计和盲目、孤立地追求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等现代化指标时,未能在整体上与全社会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等统筹设计、联动发展,没有适时、有序、可控地转移农业人口,没有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更没有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本收益率和农民收入,因此,没有也不可能从本质上准确地反映现代农业及其发展水平。
    农产品加工是我国现代农业的战略方向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决于中国社会工业、城市、市场的发展,没有产后加工、储藏、物流等产业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农业就是产后为主体的农业,因为现代农业的根本动力在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市场需求。”戴小枫说。同时他认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战略方向,也是根本出路。
    戴小枫表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最近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总体保持年均13%以上的增长速度,过去11年年均增速20%以上,2011年年底总产值已经达到14.8万亿元,占GDP总量的32%,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7:1。
    戴小枫介绍,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农产品加工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以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结构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产后的农产品加工业(包括保鲜、物流等)则进入近似指数增长的井喷式高速发展时期,进而取代传统的种养殖业成为农业产业的主体和支柱。
    “农业产业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和壮大,农业的出路、活力、动力和潜力,都将来自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戴小枫说。
    戴小枫表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逆市上扬,高位支撑着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的高速发展。这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接替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他还指出,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GDP中的增长空间颇大,距离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8:1的理论极值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可以断言,未来20年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机遇期和高速发展期,我国现代农业乃至国家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将取决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戴小枫说。
    戴小枫还向中国网记者介绍了他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战略性思考: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参与,仅仅依靠农民和农业部门无法完全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了解、支持和参与现代农业的建设。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长为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主体这一基本事实,要求我们对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先领域和发展重点进行战略性调整,树立牢固的全产业链意识和产业链战略,将农产品加工业放在农业各项工作的首位。
    产业结构的重心转移和变革,也必然要求对农业科技的内部结构、学科设置、设施与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优先领域、发展重点、财政投入等进行战略性、结构性的调整,要求各级政府变革管理农业科技的思路和组织模式。
    此外,戴小枫还指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在全党范围内统一了农业科技公共产品与公益类属性的定性和认识,但在实施层面对农产品加工科技体系公益类属性的回归和现代院所制度建立,亟待在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中兑现和落实。
    戴小枫建议:
    ——赋予农业科技与其他公益类科技同等的“国民待遇”,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农业科研机构回归社会公益定位,落实相关的财政政策和投入待遇;
    ——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功能,使其退出具体项目的操作,提高国家层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
    ——建立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及法律支撑体系。
    戴小枫说:“我们应当给予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微观管理层的院所长们更大的管理空间,为他们营造更宽松的制度环境,促进其责、权、利的平衡,进而实现宏观抓战略、中观抓管理、微观抓落实的制度创新目标。”
    打造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2003年,在风光旖旎的北京西山脚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挂牌成立。这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科研机构。
    建所之初,百废待兴。然而,面对重重困难,研究所人员没有气馁,他们沉下心来、撸起袖子,怀着强烈的使命意识,开始白手起家。       起步虽然艰难,然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研究所迈着扎实的步伐一步步成长壮大。
    2007年,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挂牌成立;
    2008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通过农业部第五轮评估;
    2009年,科研大楼顺利竣工;
    2010年,纵向科研经费由建所之初的380万元增至2900万元,横向科研费用由最初的不足10万元上升到280万元。
    这标志着研究所筹建阶段基本结束。
    历史的车轮驶入201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成长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之一。
    以戴小枫为首的研究所第二届领导班子,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刀阔斧地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颁布了现代科研院所建设系列制度;制定了新的人才建设规划,构建了新的人才结构;出台了学科建设调整方案;分领域构建了不同的创新团队;出台了新的考核体系,倒计工分的评价标准,以及一系列科研奖惩办法;在国际合作与职称评定方面,实行“四个一”和“一票否决制”;确立了“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服务,两手都要硬”及“一所两制,多轨运行”的方针……
    就这样,研究所在方向调整中“涅槃”腾飞。
    面对长期以来中试环节的短板,研究所在北京北郊又建起了一座国际一流的农产品加工中试大楼,填补了我国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中试研究平台的空白。
    “十二五”以来,研究所的科研立项与产业开发双双实现跨越式增长。2012年,科研立项合同总经费突破亿元。其中,973计划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主要粮油产品储藏过程中真菌霉素形成机理及防空基础”成功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翻番,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全面丰收。
    在2012年农科院31个研究所的评价中,加工所取得了发展实力第16名、人均实力第12名、发展速度第1名的好成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到来的农业发展历史机遇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又瞄准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发展愿景,将紧紧依靠创新驱动,以绩效考核深化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肩负起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网|fangtan.china.com.cn
    原文链接:http://fangtan.china.com.cn/zhuanti/sdxf/2013-06/06/content_29042640.htm

 

TOP